有人三天掙到5萬,有人爲200塊罵半年,區別在這4個字…

這幾年寫公衆號,讀者留言或私信中經常有人覺得我很“理性”,包括周圍的人有時也會用這個詞評價我。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溫吞冷靜的類型,典型的射手座+O型血,做事風風火火脾氣又急,尤其當計劃被打亂、臨時事務突如其來、遇到不太靠譜的人和事,炸毛起來輕輕鬆鬆。

如果一定要說,我有什麼地方給人帶來一些信賴感,那估計是:

習慣把解決問題,放在No.1的位置。

01

我一個做外包項目的朋友,公司裏有兩個UI設計師。

有陣子不知道咋回事,遇到都是非常難搞的甲方,需求飄忽不定,一會改風格,一會改色調,一會糾結某個形狀的弧度不夠優美。只有5萬塊的小項目,每次電話都拿出500萬的架勢劈頭蓋臉地挑剔。

設計師A:掛了電話大罵一通,太憋屈了,找閨蜜傾述下;太鬱悶了,買個美容儀慰勞自己;太生氣了,下班喫頓火鍋壓壓驚。

各種放飛。

第二天,她回到辦公室重新面對密密麻麻的修改點,看到客戶微信上追問修改進度,忍不住又開始罵客戶腦子有坑。

設計師B:與甲方電話時一邊聽一邊快速記着問題,等對方全部說完,一條條定位出問題,一條條給出參考意見,確認馬上修改。

3天不到,90%以上的問題都解決了。

甲方看這5萬塊的小項目做得不錯,又與他們團隊簽了框架合同,長期合作。

後來那個設計師成爲了朋友的合夥人,至今仍是搭檔。

發泄下情緒、買些東西犒勞自己,這些都沒問題,但如果只是單純地發泄,事情發展大概率將越來越糟糕。

你沒解決問題,事情怎麼可能變好?

·被客戶刁難,沒去分析用戶需求,而是罵客戶SB;

·工作進展不順,沒去分析原因,而是買買買取悅自己;

· 被上司批評,沒去反省問題,而是找好友邊喫燒烤邊吐槽。

你是開心了,但,問題依然存在。

這纔是致命的。

混職場最金貴的能力是什麼?當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狀況,沒有誰是順風順水的吧?而解決問題的方式,直接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如果遇到困難就說,哎呀,前面有條河好麻煩啊,還是算了吧,然後坐等別人拉你過河,只會不斷錯失提升自己的機會,變成一個“無法過河的人”。

02

前陣子有讀者發我私信,說生完小孩後職場非常不順,感覺同事刁難自己,在洗手間無意聽到幾個同事說很討厭和她打交道。部門上半年5個人申請提薪,就她一個人沒通過。

“200塊錢都不肯給我加!”

家庭也不順心,老公工資低,婆婆又催着要二胎,日子過得一地雞毛。

大幾百字發來,說不明白爲什麼生活會這樣。

我問,你提薪申請沒通過,有沒有問過原因?

她說,領導可能看我不順眼吧,我都想要不要辭職,辦公室一堆關係戶整天勾心鬥角,你不知道環境有多糟糕……

在她看來,找個人傾述情緒是頭等大事。

在我眼中,脫離困境最要緊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完全理解,一個人在逆境中難免有些悲觀沮喪,但如果只有情緒而沒有去面對問題,則情緒毫無意義。

爲什麼許多人總是長期陷於差不多的困境中?

很大的原因,是他們沉湎於消極中,情緒蔓延之下,壓根沒去想辦法把問題抽絲剝繭,再各個擊破。

就像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所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所以有的人寧願長期受苦,也不願擡頭正視現狀,自然無力脫困。

我想到看過一個介紹日本動畫製片人的節目。被採訪對象入行17年,平均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

動畫製片人這個職業,要每次根據不同的工作組織不同的製作團隊,核心任務用專業術語來說叫“進度管理”,用大白話來講就是:

催人幹活。

聽起來很容易對吧?

就說個日常收稿吧。有的畫師讓他晚上12點來,有的畫師讓他凌晨5點;手畫的人晚上幹活,上色的人白天干活,導演時而白天時而晚上幹活……而製片人,就是和幾十個人對接的那個中間人。

忙得沒空睡覺,是他每天的常態。

日本動漫動輒連載數年,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

比如,曾因爲上司失誤險些無法播送,他氣得飛踢上司,嚇得20多個同事出來勸架。

比如,製作公司負責人某天突然跑路了,苦逼的製片人就要獨自面對爛攤子,去向客戶解釋和道歉,趕緊扛下一堆爛七八糟的事。

無論什麼情況,都爲了4個字:準時播出。

這才叫職業精神好麼。

不惜代價,絞盡腦汁解決問題,人家才能在一片紅海的行業圈子裏贏得信任、博得尊敬。

03

在團隊協作中,解決問題也是最實際的目標。

我有一任上司脾氣很差,經常當面撕X,但神奇的是,領導、同級經理、下屬們對他評價普遍很高。

多數人爭執時總喜歡互相指責:你是不是責任感有問題啊?你是不是能力太差啊?

扯皮不斷,導致焦點模糊。

但我那位上司的立場,永遠都是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你進度差了30%,影響了哪些環節,你評估看看兩天之內能否趕上進度?如果不行,告訴我原因,我看下是加人還是換人或者調資源,不然整個進度可能會被拖垮。

他對自己的錯誤,同樣乾脆利落。

副總會上被其他部門質疑,他分析後直接說:這個確實是我的問題,我今天內會拿出解決方案。

雙方快速達成一致,馬上推動落地。

馬雲在採訪時曾說,批評是容易的,批評必須拿出建議。

“阿里巴巴的文化是,你要想批評可以,但你要拿出建設性意見,罵人誰不會罵?你抱怨我們不會怪,但你天天抱怨,肯定有老闆跟你說,你到底什麼情況。

抱怨也得有正能量,你也得拿出建議來。你瞎抱怨覺得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那你就應該離開這個公司。”

開會也好,爭吵也罷,如果沒有拿出有效的應對方法,那麼這些時間精力就等於打水漂了。

04

老實說,我現在還是會遇到很多讓我炸毛、情緒上頭的時刻,但有2個小方法可以讓我快速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問題上。

1、減少情緒化語言

情緒化最大的負面作用是模糊焦點。目標就是目標,deadline就是deadline,你哭天喊地也沒用,減少不必要的語言會讓你更專注。

當然,如果你能邊哭天喊地邊解決掉問題,那隨便嚎,沒事。

2、簡化問題

人習慣將事情複雜化,比如被上司批評方案寫得不行,內心戲開始了:他是不是針對我?我看誰誰也寫得不怎麼樣吧?我都有按照他要求啊,怎麼就不行?……

把一個小問題渲染得花裏胡哨,情緒愈發低落,你還怎麼集中精神去解開困境?

表達和思考時精煉些,抓重點,效率無形中會提高很多。

最後我想聊得深入一些:其實對待問題的態度,背後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能力邊界。

你會發現,優秀的員工和普通的員工,在這點上的差距可能隔着10個太平洋。有的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我不會啊還是算了吧”,有的人的第一反應則是“我想想如何搞定它”。

羅振宇在2020跨年演講中,提到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的故事。

貝先生幾乎每一個建築作品,在當時都面臨責備與挑剔,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世間。有人問他,你怎麼看待外界對你的苛責?

貝聿銘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爲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在那場跨年演講後,羅振宇說,如果要說哪個詞是自己特別希望大家記住的,應該是演講中高頻提到的——我輩。我輩中人的那個我輩。

因爲他們不會置身事外地評論事物,而是會躬身入局。

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厲害的人身上最閃光的特點。

他們不會逃避問題,他們不會掩蓋缺點,他們不會站在一旁指手畫腳,而是直面問題,哪怕再艱難絕望的境地,都會一點一點地去改變局面。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你解決問題能力的邊界,決定了你的思維邊界;你的思維邊界,決定了你的未來可能性。

這個世界終將對那些挽起袖子解決問題的人,更加友善與慷慨。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