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已經鋪展開來

132結果思維以及三大定律|認知筆記|逢忌之藪與魏國的覆滅:

結果思維是一種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動轉化爲價值的思維方式。

溝通只是一個過程,而達成共識才是結果--你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溝通了啊,但是他就是不聽。"其實這個過程沒有結果,對於別人來說,你什麼都沒有做過。

學習只是一個過程,學到東西纔是結果--你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每天起牀都看專欄。"但是第二天你問他記得多少,其實並沒多少。過一週你問他--有什麼改變?其實沒有什麼改變。這樣也就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什麼結果。我們身邊常常有忙碌一整天卻沒有結果的人。

結果的第一定律:結果>過程。

如何讓結果進一步增值呢?

那就需要讓結果變得可以交換--只有可交換的結果,纔是有價值的。

比如說學習這件事,很多人會在專欄下方留言,這算是一個給自己的結果。你不妨自己感受下--哪些留言對你更有價值?

我估計是這三種人:提出好問題的人給人思考,提出好建議的人給人觀點,現身說法的人給人激勵,這些結果都產生了價值,可以被稱爲"產品"。而很多人的留言更多是交付給自己的結果,並沒有交換價值。所以他也並沒有因爲結果增值。

結果的第二定律是:有交付價值的結果>無交付價值的結果。

我們繼續想象下:假如有一個人不僅僅把結果留在留言區,而是持續記錄,整理,思考,行動,然後總結經驗,形成文字,發表在更大的平臺上。這些文字不斷地在網絡上傳播,散佈,跨越時間空間……在他休息的時候,這個結果依然帶着他的信息在傳播……這個結果會不會讓他更有價值?

結果的第三定律:能複製的結果>不能複製的結果。

周顯王八年(前361年),秦孝公逾年改元,公孫鞅就位,也是魏惠王九年,魏遷都大梁,並把逢忌之藪賜給老百姓。

1最近一直在講公孫鞅變法,今天畫面一轉,要談談戰國時代的農業政策裏具體的內容政府如何處理山澤之利。

2逢忌之藪:魏國的一個地名。逢是逄的異體字,讀pang。藪sou,生長着很多草的湖澤,又叫做逢澤。春秋時代屬宋國,是打獵好地方。

3魏晉年間,竹林七賢裏的名人阮籍的詩《詠懷》裏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蓬池也就是逢忌之藪。

4魏惠王時代,逢忌之藪是首都近旁湖區,水裏有水產資源,岸上有林木資源。

5山澤之利:凡山澤地帶,都屬於國家禁區,這些地方的產出稱爲山澤之利,歸國君所有,絕不對老百姓開放。

6歷朝歷代,遇到什麼特殊局面時,統治者就會解除一部分禁令,叫馳山澤之禁。

7壹山澤:政府要把山澤之利壟斷起來,不對老百姓開放,老百姓沒有采摘、狩獵的生計,想活下去就只能種地。

8公孫鞅的基本思路就是:必須斷絕農民的其他活路,才能提升農業。

9所以,那時候想要當個隱士其實也挺不容易的事。

10前360年,魏惠王在新都大梁附近興修水利工程,開鑿運河,引黃河水進圃田澤,又挖一條大灌渠,引圃田澤水澆農田。

11鴻溝:這條渠就是鴻溝的前身,是楚漢相爭,以鴻溝爲界的那個鴻溝。

12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8年),水利工程擴大至把周圍河流連成一體,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13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攻打魏國,引鴻溝之水猛灌大梁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