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鲁迅的“两棵枣树”是经典,韩寒却发文质疑,这是为何?

                                             

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要将鲁迅先生的作品移出课本的消息,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这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件事实。毕竟连朱自清先生那篇出名的《背影》都因为故事当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被建议移出课本。

                                         

为什么有人建议将鲁迅先生的文章给移出课本呢?在这些人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过时了,而且鲁迅先生的批判性太严重,很多学生都读不懂,甚至有一些老师都不明白鲁迅先生作品的意思,所以还是移出课本比较好。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就拿鲁迅先生的那篇“两棵枣树”的文章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两棵枣树”这个桥段出自于鲁迅先生的《秋夜》。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在我的后院,你可以看到墙外的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便认为这是一句废话,因为原文可以被替换为:墙外的两棵枣树。

                               

                                         

                                     

                               

有些人改完之后,还沾沾自喜:这样一改过之后,难道不显得更加简洁了吗?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不要忘了,文学的本质并不仅仅在于文学的本身,还在于文学表现的现象与意义。

                                         

如果仅仅写作文的话,那么无疑,鲁迅先生的原文确实是废话,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鲁迅先生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吗?

                                         

我们分析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思考。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的用意并不是写秋夜,而是借助写秋夜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

                               

                                         

                                     

                               

因此很多专家认为鲁迅的“两棵枣树”是经典。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制度与旧制度交替的年代,鲁迅先生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描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死气沉沉。说得形象一点,可以这样描述:我看见一个人做出这样让我吃惊的事情,看见另一个人也做出同样的事情。

                                         

但是如果说直接写:我看见两个人都做出这样让我吃惊的事情。是不是缺少了一些韵味,不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情呢?

                               

                                         

                                     

                               

要有对比才能够让人刻苦铭心,对于一件错误的事情,两个人都做错了,是不是让人有一种很心寒的感觉呢?

                                         

不过一位著名作家并不这样认为,那就是韩寒。

                                         

在韩寒看来:说真的,谁知道鲁迅写我家门前有一棵枣树,还有另一棵枣树是什么意思,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说写了一棵以后忽然记起来还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断定,因为我不知道。

                               

                                         

                                     

                               

韩寒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鲁迅先生这样写文章很没有意思。

                                         

说句老实话,韩寒做出这样的评价,让人不得不觉得他的思想很肤浅。

                                         

虽然说韩寒在早期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天才作家,凭借一本《三重门》名震文坛,但是又坚持了多久呢?他凭借文学发迹,后来喜欢上了赛车,再后来拍起了电影,他有多久没有写小说了?他为什么不写了?这是一个疑问。

                                         

韩寒单单从鲁迅先生的文章本身去评价,而忽略了作者创作的背景。做出这样的论断,恰恰没有明白文学所存在的真正用意。

                                         

一位网友或许说出了韩寒文学水平的高低:韩寒的文章是小学水平,我看过,但他父亲水平挺高,还有牺牲精神。

                               

                                         

                                     

                               

不得不说还是挺形象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