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應用到行爲中才是力量!

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員改變,“任何不以學員改變爲目的的培訓都是耍流氓”。

如何才能促使學員改變?以學員爲主體,讓其乘上學習改變的“三駕馬車”,即完成“認知—行動—情感”的不斷循環重複,才能促使學員逐步發生改變。

“三駕馬車”中,認知的作用佔1/7,行爲的作用佔3/7,情感的作用佔3/7。講師抖的乾貨再多,道理講得再透,做的仍然是改變學員認知層面的事情,效果只佔1/7。

據說世界上兩件事最難: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前者成功了叫老師,後者成功了叫老闆。

有時候講多了還可能給學員制造焦慮,知道越多而能做到的很少的時候,情感上就會出現焦慮。

建構主義的核心主張認爲,任何知識都是基於個人經驗的建構,田俊國老師曾說:“點滴收穫都是學員自己折騰的結果”。一個人很容易忘記別人說過什麼,但很難忘記自己體驗過什麼。體驗是行爲的結果,是促使改變的重要動力。

所以,培訓課堂上學員不應是全程旁觀者,而是應該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和老師的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

工科培訓的有效做法是“做中學”;文科培訓的有效做法是在情境中討論。對話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互動方式,無對話不教學。

“情感是學習最重要的變量。”道理講透,不如情感深厚。永遠不要給一個有負面情緒的人講道理,也永遠不要帶着負面情緒給人講道理。道理永遠在學員想聽的時候講。老師的舞臺在學生心裏,花更多的時間走進學員的內心世界,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講道理。多表揚,少批評,及時給學員的積極行爲進行正向反饋,學員就會產生學習的熱情。

無論是情緒調整還是活動折騰,都需要以犧牲知識數量和課堂時間爲代價,從而可能會讓學員感覺“乾貨不夠”。但是,學不在多,轉化就行;轉化不在多,有價值就行。老師應該降低認知負荷率,提高轉化率。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未必都是力量,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才能產生力量,應用到行爲中的知識才是力量!

轉化需要時間,教育培訓從來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人說“教育上的用力過猛都是人生絕望的表現”,結果只能是“高壓水槍插碗裏,存不下多少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