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书: 何为良好生活

——· 关于本书 ·——

《何为良好生活》对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解答,本书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事实与价值,快乐与幸福,知与行的关系等伦理学经典命题的讨论,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套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伦理学说,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莫大的启迪。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是陈嘉映,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陈嘉映擅长用深入浅出的风格讲解哲学命题,代表作有《哲学•科学•常识》,译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他的多部著作、译作都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为教学用书。

——· 本书金句 ·——

1.过得快乐不一定就过上了良好生活。

2.愈是发达的理论,离开我们对事物的直接经验愈远。

3.惟明理才能更明慧地实践。

4.快乐并不是在外部伴随着活动,多半时候,快乐内融在活动中。

5.知行应当合一,按道理你应当知行合一,这个道理不只是一个高悬在那里的理想,而是联系于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

——· 核心内容 ·——

一、存在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存在即是真理”。然而,存在的就一定是真理吗?存在和真理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书从伦理学上的一个经典议题“事实”与“应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个问题。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作者通过“借钱应该还钱”和“沉船应该逃生”这两个例子,论述了伦理学的经典议题“事实”与“应该”的关系。作者认为,存在的不一定是真理,事实也不能直接推出应该。我们应该做什么,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和你遵守的价值法则。

二、良好生活不是简单地追求快乐

哲学上有一个流派是“快乐主义”,这类学者把快乐放在至高的地位,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比如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休谟认为,快乐与痛苦决定了道德上的善与恶,这种观点相当于在快乐和美德之间画上了一个等号。那么,快乐是否就能代表美德?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作者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快乐主义”和“痛苦主义”的探讨,指出无论是追求快乐,还是避免痛苦,都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良好生活应该有一种向上的姿态,而实现这种良好生活则需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作保障。

三、良好生活是对美德的知行合一

良好生活不是空谈理论,它与行动不可分离,生活的意义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生活的点滴行动中感受到的。知行原本就是一体的,不可能分成两回事。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作者通过对知行分离的两种情况“行而不知”和“知而不行”的探讨,指出只有把知识内化成品格,才能跳出知行分离的误区,做到知行合一,最终实现良好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