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时光,慢生活:幼儿园里,孩子被咬之后

文 北欧慢时光

欢迎关注我的《慢时光,慢生活日记系列——记录北欧生活日常》连载

时间:2020年12月4日 地点:斯德哥尔摩 天气:阴

最近附近的华人邻居在群里问,家里两岁半不到的小孩子在幼儿园频繁被其他孩子咬伤,跟幼儿园约谈了几次之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想咨询其他有经验的家庭,应该怎么处理,才能解决好此事。

这不禁让我想起Mike初来瑞典刚上幼儿园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有一天,我去接两岁不到的Mike从幼儿园回家,老师主动过来跟我说:“孩子今天被其他小朋友咬伤了。” 若不是她拉开孩子的袖口,看到一圈圆形小牙印,我才注意到。否则,这隐蔽的地方,估计要等回家换衣服的时候,我才能发现。老师的解释是:“Mike始终占着一个小汽车玩,那个孩子也想玩,是抢玩具的结果。” 按照常理,我当然特别想知道对方孩子究竟是谁,但瑞典老师明确表示,按照政府对幼儿园的相关规定,对方孩子的隐私,老师无权告知于我。老师倒是挺客观地回应说:“两个孩子都做得不对。Mike以后要学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那个孩子需要学会控制情绪,毕竟咬人是肯定不对的。”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问Mike:“小手腕上被咬得疼不疼?” Mike倒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撸起袖子,仰着小脸说:“妈妈,你看他还给我咬出了一个小手表呢!” 孩子的话弄得我哭笑不得。我自己都在想:是不是不需要如此介意,耿耿于怀。

没想到,第二天我去接Mike的时候,一位家长主动跟我打招呼,上前自我介绍说:“您好,我是Ludwig的妈妈。” 我一开始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后才知道,原来她就是昨天咬Mike的那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妈妈主动向我道歉说:“实在不好意思,自家孩子如此冲动,把Mike弄伤了。” 我俩把孩子们从幼儿园接出来,他俩还在附近的游乐场玩得起劲,就像没发生过不愉快一样。我自然接受孩子母亲真诚的道歉。两个孩子也“不咬不相识”,成为了特别要好的朋友。我和孩子母亲也熟络起来。那个时候刚来瑞典,我不会一句瑞典语,孩子母亲通常跟我英文聊天,还时不时教我一些孩子们常说的瑞典语单词。

这种不打不相识的缘分,直到后来这个孩子搬家离开幼儿园才告一段落。事后,我也回忆过整个事件的过程,幼儿园老师公正的态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她跟我说了事件经过,指出了Mike的不足,同时也告知了对方孩子的家长,指出他家孩子的不是,接着就是家长的态度。这家家长算是明事理的,能主动告知,承认错误。最后才能让这件事完满解决。

我还听说过,弟弟妹妹幼儿园之前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按照惯例,幼儿园老师肯定不能把咬人的孩子直接告诉受害孩子的家长。后来,受害人家长直接跟区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政府派了个观察员到幼儿园考察了一周,写了一份第三方报告。报告里写明是哪一个孩子所为,甚至还写明孩子如此行事可能的原因。之后,幼儿园、观察员和咬人孩子的家长三方沟通,才知道原来这个家庭刚添了小弟弟,大孩子估计是在家里感受不到关注,才会极端行事。孩子家长马上意识到原来是疏忽了大孩子,回家自然好好安抚。从此之后,这个肇事的孩子再也没有咬过人。事情也就完美解决了。

说回到开头提到的华人妈妈的求助,群里很多有经验的家长都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有的建议她也向政府申请第三方观察员,有的建议她再跟老师、校长约谈。期待最终能有个大家都乐见的结果!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