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玻璃心的孩子,究竟是在怕什麼?

爲什麼有些孩子不懂裝懂?

爲什麼有些孩子總愛槓精?

爲什麼有些孩子禁不起老師半句的批評?

生活中不乏玻璃心的人,其實在學習中也不乏玻璃心的孩子。 本文共計1600+字,從學生的玻璃心現象到這種心理本質的分析,最後給出解決的實用方法,可以指導我們自己的生活學習,也值得分享給孩子們對照學習反省。

“玻璃心,是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指一個人的內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經不起負面的評價,甚至容不下和自己不同的觀點或意見。”

No.1玻璃心都有啥表現

大氣不能呵一下

原本不是多大的問題,老師只是出於一種好意指出一個學生的錯誤,甚至都沒有批評的語氣,結果這個學生就情緒低落黯然神傷,甚至淚水漣漣。

槓精

交流討論無疑是一種重要合作學習方式,而玻璃心的孩子要麼因爲害怕自尊心受到傷害而拒絕與人交流討論, 要麼不願意承認自己在知識上的不足或思維上的漏洞,無理也要爭三分,凡事都要佔上風, 交流討論每每以不愉快的爭執而結束,導致越來越沒有學生願意與這樣的孩子合作學習。

打腫臉充胖子

不會的可以學,不懂的可以問。這是我們老師和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

但是玻璃心的孩子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者不會的地方,寧願用手機搜答案,偷偷抄別人的作業,也不肯去請教老師,求教同學。

有人會說這是虛榮心在作祟,其實虛榮心的背後,仍然是學生對自己不懂不會的問題的迴避。

另外,課堂上即便聽不懂,哪怕是老師問“聽懂了沒有?”,玻璃心的孩子也不會承認自己沒聽懂。尤其是看到身邊其他同學都說聽懂了,玻璃心的孩子更不願意承認自己其實是在坐暈車。

No.2玻璃心給學習帶來的危害

玻璃心其實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叫習慣性防衛。 具有這種心理的孩子,當老師或同學指出他們不恰當的地方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擔心自己在老師或同學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受損,出於防衛進而否定對方或自責自己,而不是反省自己的錯誤;

交流討論中,他們的觀點在遇到質疑或否定時,出於所謂的尊嚴的保護,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直接反駁對方,而不去思考對方說的是否合理; 當自己遇到不會的問題,聽不明白的課程時,他們仍然出於面子和自尊心的保護,寧願打腫臉充胖子,也不去問別人或承認自己沒聽懂。

《第五項修煉》裏說: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害怕暴露出自己想法背後的思維。 因爲他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勢必使得玻璃心的學生失去發現自己不足、反省自我、交流討論甚至主動學習的機會。

大氣不能呵一下的孩子,老師很少再願意或者再敢指出其不足的地方;

槓精可能贏得一時的風頭,卻很難再有同學願意和他有真誠的深入的切磋; 不敢發問的學生,老師和同學是無法知道他們哪裏不會,就算是老師想幫一把也無從幫起; 久而久之,不僅會在學習上造成障礙,連人際關係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

 No.3如何戒除玻璃心

喬布斯說:“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爲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聰明人不是沒有尊嚴,而是他們能分清“我”和“我的觀點”,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這樣才能快速進步。

 具體來說,戒除玻璃心,就是區分“我”和“我的觀點”。

“我”指的是你這個人,“我的觀點”指的是你的想法,你聽課的結果,你完成的作業。 很多時候,別人針對的只是“我的觀點”,也就是你的想法,結果,作業,並不是針對你這個人。

老師說你沒認真聽講,只是說你不夠專心,並沒有說你人品就怎麼樣; 老師說你作業做的太差了,只是說你沒認真沒努力,並沒有說你一輩子就不行了;

同學質疑你的思路或方法,只是說還有更好的思路和方法,並不是說你頭腦就比別人笨,你這人不行;

一節課沒聽懂,只是你的思路沒跟上,或者知識上有欠缺,並不代表你就智商低,腦子笨。

如果不區分“我”和“我的觀點”,就容易觸發習慣性防衛心理,從而拒絕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合理的建議,真誠的幫助,進步從何而來?

明確地區分“我”和“我的觀點”,才能從容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才能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地搞好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