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打開”語文的“標準姿勢” 有沒有“打開”語文的“標準姿勢”

有沒有“打開”語文的“標準姿勢”

作者:黃河柳


有關語文的討論再度升溫。

據媒體報道,不少人批評當下語文教學陷入功利化窠臼,古文賞析、現代文閱讀、作文等題型答題都不乏定式套路;也有一些一線教師對過度人文化的語文教育感到困惑:搞舞臺劇、詩朗誦,語文教學花樣百出,固然讓學生們興致很高,但學生的基本讀寫能力反而下降了。

語文教育是一個保留話題,隔一陣兒就會泛起一些浪花。從民國時候的國文教育熱潮,到上世紀90年代風靡全國的魏書生語文教育改革,再到近幾年的語文教育反思,各種思考、討論和實踐接踵而來,不絕如縷。很難說這些大大小小的“浪花”能夠讓現實語文教學有多大改變,但討論討論,關注關注,總歸是好事,至少可以讓人們品咂咀嚼一番,不斷增進一點共識。

其實,程式化的教學與活潑的活動場景之間,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心存焦慮,刻意將二者對立,甚至搞得水火不容,未免太過簡單狹隘,也是極端化思維的一種體現,並不是正確“打開”語文教育的“姿勢”。爲什麼不能兼而有之、融會貫通呢?如此片面化理解語文教育,恰恰表明這些人的語文確實沒有學好。

語文當然需要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字、詞、語法、文法等等,一定要有所遵循,這首先是語文學科的規範性所要求的,沒有基本的定型化的規範,則語文學科的傳承教育都會成問題。一句話是怎樣講,一篇文章的結構怎樣安排,當然有成法可依。可以說這是“套路”,只不過這裏的“套路”並非貶義,而是一種經由經驗定型了的知識。循此,方可窺得門徑。不管不顧,反對一切規範,未免簡單了。

即便是傳統語文教學,也格外強調記誦之功。世人只看到梁啓超下筆滔滔,不能自休,但梁啓超博聞強記,能夠一首不落背誦1400多首杜詩,也是事實。可見,只有紮紮實實打好基礎,腹中裝上幾百篇文章,才談得上“下筆如有神”。

而在基本的知識習練之外,通過開展一些人文活動提升語文修養,本身並不會影響語文成績。一些老師之所以排斥活動,本質上仍在於沒有把握好基礎知識與活動練習的關係,這才導致顧此失彼。其實,活動搞得好,非但不會影響語文成績,實際上還能提高語文修養。比如,搞舞臺劇、詩朗誦,肯定會加深學生對文字的體認,對情緒的濡染,對思想的理解,而活動本身也可以鍛鍊學生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

比如組織學生朗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僅可以感知詩歌之美,也會產生“詩與遠方”的美好想象,如果老師善於引導,還可以找來朗誦家徐濤的作品觀摩,通過“沉浸式”學習,提高知識和修養。

語文教育不同於一般的知識教育,而是深深浸透着情感和體驗的教育。中華文化,民族歷史,愛國精神,民主科學的觀念,都要靠語文來承載。一筆一劃間,一詩一文中,有大義存焉。我們的情感體驗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以及我們成年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無不受着語文教育的影響。可以說,語文教育影響每個人心靈中最深層最本質的東西。

惟有多一些嘗試,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多元化的努力,不偏廢,不刻板,多讀多寫,多體認,多興會,才能培養髮散思維、提升文化素養。任何拘執一端的做法都是刻舟求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