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寬恕還是銘記,我們都要找到屬於自己活在當下的幸福方法

1996年,13歲的張扣扣,親眼見證母親死在了17歲的王正軍手下。當時,他抱着剛嚥氣的母親,心裏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22年之後,他終於逮到機會,殺死了殺害母親的兇手。一時間,網絡上紛紛稱讚他是英雄。儘管他替母親報了仇,但是觸犯了法律,被執行了死刑。他的父親拒絕領取他的骨灰……

面對這樣的慘案,有人說幹得好,有人說寬恕好,有人說再怎麼着,法不容情!

《寬恕》的作者西蒙,威森塔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蹲過13座納粹集中營,有89名親人被納粹害死。 二戰結束後,他成立了威森塔爾猶太曆史檔案中心,找到了很多納粹戰犯被人們稱爲不知疲倦的“納粹獵人”。

看過《辛德勒的名單》,《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美麗人生》的朋友們都知道,納粹對猶太人犯下來的滔天罪行有多麼可惡!面對世界級的倫理問題,很多人在寬恕面前犯了難……

如果我們選擇了寬恕,那些無辜死去的猶太人會怎麼想?如果我們不選擇寬恕,面對過往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該怎麼選擇,才能獲得新生?

不寬恕別人的人,一般都是受害者。受害者眼裏裝着的永遠是過去。

如果我們不放開過去,怎麼騰出手來擁抱未來?作爲旁觀者,我們永遠不能體會他們在受害時的心情,要受害者做到寬恕是很難的。

但是,我們可以寬恕愚蠢的信仰和無知,而不是殺戮本身。只有通過寬恕,放逐心靈,受害者才能迴歸生活。

獨特的環境因素造成的殺戮不得不讓人退避三舍:440萬被迫害的猶太人,到最後活下來的人只有6萬,這樣慘烈的數字,在任何人看來,寬恕是不可能的。

幸好,本書作者,《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和《安妮日記》的作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用文字記錄歷史,都是有一個善的動機:就是讓我們知道寬恕的真正受益者是自己。

爲什麼這樣說?只有你真正的懂得放下,你纔不會被情緒左右,纔會在當下積極地提供自己的情緒價值。

寬恕的本質不一定是愛(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去愛一個殺父仇人),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地提升寬恕的境界,儘量做到原諒而不信任。

書中有一個情節特別想讓人哭:納粹集中營的人特別羨慕死去的人,因爲死者的墳頭上都有一朵向日葵。可以看出,在集中營裏生存,比死亡恐怖百倍。

寬恕和愛一樣有力道,它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但是,若是虛假的道歉,並不值得我們去寬恕,除非他能夠取得上帝的寬恕。

卡爾在彌留之際請求作者的寬恕,作者默默的拒絕了。

換做是你,你會怎麼選擇?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一個也不原諒。

他恨:愚蠢的信仰,羣體思維的負面影響,被認知矇蔽的所見即所得即所信。

電視劇《大染坊》中的主角小六子說:你把一個人往好人堆裏推,他就容易變成好人,往懷裏逼,他就很大概率會變成一個壞人。

世事流轉,造化弄人,向陽的心難免會在陰溝裏翻船。在末日審判到來之前,都想輕輕鬆鬆的去見上帝,但是施暴者犯過的罪行豈能一筆勾銷?面對銷不了都痛苦,我們只有與自己和解,作情緒的將相和。

生命是不可逆的,歷史的過錯是不能迴轉的,我們可以不寬恕,但是不可以假裝寬恕。

我們對人類越是愛得深沉,就越不可能選擇隨意的裁判,畢竟人的情感不可以與法律相匹配。

我們只有從歷史的遺憾中找出屬於自己的寬恕界限,才能用更高級的心智復仇,找到生命的意義喝進退空間。

“寬恕”在這本書中相當於一個倫理風暴,歷史過去了,但是精神創傷永存。我們只有正確的接受無法更改的事實,才能結合當下, 找到屬於自己的寬恕方式,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和生活態度。

阿門,但願從此以後,世界和平,再無慘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