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六)——有关《礼》的小知识

    “礼”在古代的训诂中有“履”“体”的含义。“履”指履行,履践,“体”指体验体会。儒家重视“礼”,他们不仅把“礼”当作道德范畴,而且也把它当做政治范畴。现传的儒家经典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号称“三礼”。“三礼”不仅反映了汉以前的制度,风俗,仪节,礼貌,而且也记录了儒家各派对于这些方面的设想。

    一:  《周礼》

      《周礼》旧称《周官》或《周官经》,刘歆始以为《周礼》。

      《周礼》分六官:一曰《天官豖宰》,“掌邦治”;二曰《地官司徒》,“掌邦教”;三曰《春官宗伯》,“掌邦礼”;四日《夏官司马》,“掌邦政”,五曰《秋官司寇“掌邦禁”,六曰《冬官司空》,因为亡佚了,所以用《考工记》补充。《考工记》的开头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冬官司空》便是管“工”的。

    《天官豖宰》“以八法治官府”一,“官属”,二,“官职”,三、“官联”,四、“官常”,五,“官成”,六、“官法”,七、“官刑”,八、“官计”。《周礼》对于各官的记叙,便是根据的这八项。

二:《仪礼》

    《仪礼》——本是《礼经》,一称《士礼》;今称《仪礼》,则始见于晋荀崧《上疏请增置博士》,六朝以后,都用此名。

    今本十七篇,是汉初高堂生所传,汉宣帝时后苍为作《曲台记》,苍传梁人戴德延君,及德兄子圣次君,号为大、小戴,又有沛人庆普孝公,由悬《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他们所传的本子都是今文(隶书);鲁淹中里、孔子壁中及河间献王所献的《礼经》,则为古文(瘤篆),古文除与十七篇文同而字异外,还有多出的《逸礼》三十九篇。

      《周礼·春官·宗伯》“掌邦礼”,郑玄注:“礼,谓《曲礼》五:吉,凶,宾,军,嘉”。孙诒让《正义》谓《曲礼》即指《仪礼》。《困学纪闻》卷五引《三礼义宗》云:“《仪礼》十七篇,吉礼三,凶礼四,宾礼三,嘉礼七,军礼皆亡。”《仪礼》所记的都是行礼的细节。

  三:《礼记》

    《礼记》是一种关于“礼”的资料汇编,其中有关于《周礼》《仪礼》的研究论文,关于“礼”“乐”的通论,也包括一些零散的“逸礼”。现传的《礼记》有戴德(延君)的《大戴记》和戴圣(次君)的《小戴记》两种。《大戴记》本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小戴记》四十九篇,郑玄为《小戴记》作注,唐人作《正义》便采用了《小戴记》,所以后来所说的“三礼”中的《礼记》,《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都指《小戴记》。

    两戴《礼记》所采用的材料来源,吴承仕的《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曾总结为九项:一、礼家之记;二、乐家之《乐记》;三、《论语》家之《孔子三朝记》;四、《尚书》家之《周书》;五、九流之儒家;六、九流之道家;七、九流之杂家;八、近代之作;九、逸礼。第三、四、六这三项,只有《大戴礼》中才有,所以《小戴记》的材料来源凡有六项,而儒家的著作为多。

                                读《经学常谈》笔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