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陶渊明

读古代的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作品中的“隐者”基本都不是一般人,江边渔夫、山里樵夫、田里农夫,大多都是不世高人。

《垓下之围》里为项羽指错方向的“田父”,《论语》里把打听孔子行踪的子路问得哑口无言的农夫丈人, 与子路就津口辩论的长沮、桀溺,这些隐士无不是见识卓绝的高人。

由这些隐士,我想到了那个一说归隐必提的陶渊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很多有志节的文人所推崇,陶氏的厌恶官场、归隐田园为很多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人提供了一个退路,一个光鲜亮丽的退路。于是,有此需要的人经常会选择这样的退路。但即使归隐了,能真正融入田园生活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只是寄居在乡野田园而已。而陶渊明却将自己隐成了一个虽有高雅知趣却很是地道的农夫。

他定居之处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村庄,日常所听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所居之屋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房前屋后所种之物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日常所做之事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果我们不知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乡间小道上见到这样的一个人,你必定认为他就是经年累月生活于此的农人吧!

陶氏归隐是彻底的归隐,是真心热爱田园生活,闲事读书写作,忙时“有事于西畴”,这几乎是耕读传家的一个完美模板。他投入于这田园生活,而不是把它当作跳板似的“终南捷径”,我想,这也是他为后世推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吧!

田园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陶渊明,靖节先生陶渊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另一种生命的意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