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间教室:她成了和她的父母一样容易动怒的人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本来答应这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可是因为要加班,临时取消了,孩子伤心地哭了很久。

为此他很惭愧。因为他记得,小时候他的父母也总是答应给他买玩具、最后又反悔,他也会特别难过,并且暗暗发誓,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做一个说到做到的爸爸!

可是等到真的有了孩子后,他却发现他会在无意识中,忽略对孩子的承诺,觉得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孩子何必这么当真。

孩子的哭泣,让他看到了小时候那个同样失落的自己。他感到很无奈,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轻视对孩子的诺言,出尔反尔。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我在安慰朋友如何去弥补的同时,想起之前看的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叫《由内而外的教养》。

书里面表达的观点,和我这位朋友的感受,可以说是基本吻合。书里面指出:你的童年经历,正在影响你的育儿方式。

当你小时候被充满鼓励的话语包围、被温柔地对待,你长大后,大概率也会对你的孩子和善而有耐心;而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粗暴、武断的对待你,那么长大后,你也很难给你的孩子一个温柔又充满爱的避风港。

就像一次用户访谈节目里,出现的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脾气暴躁的女士,经常对孩子们发火。

有一次,在她又发了一通脾气后,心情沮丧地整理衣柜时,忽然从衣柜里掉出来一个破旧的笔记本。

她翻开笔记本,才发现这是她小时候的日记。她搬到新家后一直把日记本藏在衣柜里,因为时间太久她都忘记了。

她惊奇地发现,日记里很多地方都歪歪扭扭地写着:今天又被爸妈骂哭了……等我以后成为妈妈,一定很温柔地对待孩子,不会轻易发火。

这位女士说她看到这些时震惊了,她的记忆瞬间拉回到几十年前,在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总是被自己性情不定的父母斥责,就一个人躲到衣柜里写日记,发誓等自己长大后有了孩子,一定要做一个耐心又和善的妈妈。

然而现实却是:小时候的誓言很快被遗忘,她成了和她的父母一样容易动怒的人。

所以大家听起来,这像不像是个恶性循环?你当年被怎样粗暴地对待,你就怎样复制到你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和你一样的伤害。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一些负面影响,难道就像沉重的枷锁一样,永远困住我们吗?

其实不是的,《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里,就给到了很多可实操的方法。

书里面指出,为什么童年经历,会影响到后来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呢?

因为童年经历会塑造我们的大脑,大脑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我们的养育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深入理解自己曾经的经历,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童年时候遭受的精神创伤,那么在我们跟孩子起冲突的过程中,创伤会被本能地激发,让我们进入自动化的行为反应中,就可能会忍不住对孩子做出发火、打、骂、吼等各种我们不想要的管教行为。

而毫无疑问,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遇到亲子矛盾的时候要怎么办?书里面说,让情绪暂停。

暂时停下来,先不处理任何事,做一些深呼吸,在深呼吸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情绪,安抚自己的情绪。

等情绪稳定下来了,再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的需求是什么?怎么能够换一种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实在不能满足,就让孩子发泄完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跟他讲应该怎么做。

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爸妈懂他,理解他,他感到自己被重视了,他才会愿意改变自己,配合爸妈的一些要求。

我们常说小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复杂的情绪和想法。

那面对小孩子有看似无理的要求,我们就不能直接斥责“你懂什么!”而是要理解孩子真正的意愿。

给孩子耐心,花时间去懂他,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是不可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

而且话说回来,没有一个人,会喜欢一个不重视、不在乎自己感受的人,这一点连我们这些饱经人事的成年人都这样,更不要说心理稚嫩的小孩子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