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間教室】探尋素質教育的真諦

“上世紀80至90年代,老師是課堂上的絕對主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切教學工作都服務於升學率。2000年以後,課堂教學開始提倡合作、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老師不再滿堂灌了。到了現在,許多學校的教學已經突破了課堂,甚至突破了學校,學生參加課外實踐、研學旅行,學生的能力與整體素質也越來越高。”

這些變化,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縮影。從概念的提出到實踐探索,並發展到今天的核心素養,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

2016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在北京發佈,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爲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闡明瞭新時代中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爲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爲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核心素養是信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培訓部主任左璜說。她認爲,一直以來,教育都是通過文化的累積向前發展的,分科過多、過細導致學生學習內容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但在未來,知識的學習不再是最重要的,學生成功、健康生活所必備的核心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課題主要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也指出:“當前素質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當前我國仍存在以素質教育爲本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對跨學科素養的培養相對忽視、不同學科課程目標間的橫向整合不夠等問題,進而導致素質教育目標難以落實。”而建立以“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爲基本框架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課程體系,可以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隨着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學科的教學也正在實現從以知識爲中心到以核心素養培養爲中心的轉變。

近年來,教育部相繼出臺文件,統一組織編寫了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範和發展,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德育體系,倡導開展激發學生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教學……

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引導中小學教育從單純重視知識的學習走向價值觀教育,從傳統的學科教學走向綜合育人、活動育人,從孤立的德育走向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歸根結底,就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各地方和學校改革探索的熱情也競相迸發,不少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經形成較爲成熟的經驗。如半間教室的考點劇課程、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重慶謝家灣小學的“小梅花課程”,還有越來越多學校推行的STEAM課程等,都是中小學在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可貴探索。

2021年新高考改革中加大了“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錄取中的比重。課本劇作爲“教育戲劇”的代表內容,巧妙地融合了學科內容與美育教育是新⼀輪改⾰中最具特⾊和潛⼒的內容品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