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來路與歸途——淺析《活着》人物命運的合理性

作家餘華在小說《活着》中文版自序中談到一些不成功的作家: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可他們筆下的現實說穿了只是一個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樣走去。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而不是現實的作品。

這種不成功的描寫,作家筆下人物沒有自己的生命,這些人物是寫者的代言人,他們無法擺脫寫者而存在在故事世界裏,他們哀嘆、憤恨、失望、沉默只是寫者的哀嘆、憤恨、失望、沉默,他們總能被一眼洞穿,沒有自己的來路和歸途。

優秀作家談自己筆下的人物經常感慨,那些深入人心的人物都是自己走向了自己的宿命的:安娜·卡列尼娜走向鐵軌,列夫托爾斯泰無法阻擋;田曉霞失去生命,路遙儘管痛哭流涕也無能爲力。他們的人生走向已經註定,不得不離開,不得不死去,寫者只能尋着他們的路一路追隨。這樣的人物成功地脫離了寫者,成爲了自己,成爲了作者營造的現實中鮮活的生靈。

《活着》這部小說寫了很多的死,作者讓主人公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從而彰顯“活着”的姿態。這一個個死亡的過程,既殘酷又理智,既讓人瞠目結舌,又使人無可辯駁,作者筆下的人物走着必死的路,完成了自己合理的宿命!

有慶——璞玉碎


有慶從小到大,沒有享受過什麼幸福,還未出生便家道衰落,出生沒能在自己家裏,幼兒時便失去父愛,而後是貧困的折磨,小小年紀開始勞動分擔家庭重擔。可是這個孩子卻是那麼的可愛,他的可愛在於他對周遭世界的純潔的情感。

有慶與羊的描寫在書中筆墨很多,這個孩子對於需要他照顧的小羊有一種執拗的情感上的依賴。讓他養羊是爲了貼補家用,這個目的是非常功利的,他從一開始就知道。但孩子對生命的關照是成人無法理解的,他們最能與萬物相通,這正是最純淨人性的體現。

最後,照顧羊對於他來說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即便是上學時間緊張,災年沒有食物,都無法阻擋他對羊的照管——自己責任的承擔!在有慶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或者是說童心中最純潔無功利的一面——無私奉獻!

正是這種性格直接促成了有慶爲縣長夫人抽血的積極行爲。在餘華的故事中有慶是要這樣死去的,即使沒有爲縣長夫人抽血,有慶也會義無反顧地奔赴到其他的形式的獻身中。

餘華在自傳中談到失敗的作家,“他們看不到人物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樣走去。”有慶在餘華的筆下是這樣走了,一定會拖着餘華的筆這樣走去。

最終餘華讓小小的他獻出了一腔熱情、一身熱血,完成了自己的宿命。

他像一塊純潔無暇的璞玉一樣,破碎在一片亂石堆裏。

鳳霞——彩霞逝

鳳霞就像一抹彩霞,度過了漫漫長夜,絢麗了一個瞬間。她的猝然消逝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遺憾,直接影響了很多人都命運。

鳳霞的童年時,富貴還沒有把家產全部敗光,可以說鳳霞曾得到了些許歡樂,但兒時的那些溫暖太短促,沒有在鳳霞的心中留下任何的印記。她的生活是在無窮無盡的冷酷長夜之中度過的,照顧弟弟,失去父愛,生病而致殘,被迫送人……可以說命運多舛。隨着年齡的增長,鳳霞爲了這個家不惜力地拼命勞動。但她從未計較生活的這些苦,也許她從沒有覺得那就是苦,如同慣走長夜的人,習慣了夜的黑暗,她對幸福的概念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她經歷的幾次痛苦,都是因分離有關,被送走時,跑回來;父親給母親打棺材時,她拼力反擊。她可以接受生活的一切辛勞困苦,只要和家人在一起。

鳳霞最易感知幸福的,二喜的疼愛,讓她的幸福感爆棚。這道霞光有了溫暖之後,散發了無限的光彩,讓二喜的生活充滿溫暖,讓家珍和富貴的生活充滿喜悅,甚至讓鄰居都感受到她的華彩。

但彩霞絢爛之後並沒有迎來曙光,而是倏然泯滅。但那道霞光太美了,她消失之後,家珍的生命之火,也迅速隨之熄滅;她消失之後,“二喜再也沒有回過神來”。鳳霞這個熬過了漫漫苦難的女子,小時候逼着自己像大人一樣,長大後又逼着自己像男人一樣的女子,最終,餘華給了她一個女人的死法。

家珍——勁草衰

如果說有慶和鳳霞的死,讓讀者驚愕不已的話,那麼家珍的死則是讀者意料之中的,很多次,讀者在心中都已經做好了迎接家珍死的心理準備。

大鍊鋼鐵時,家珍患病,生命迅速衰弱;鬧饑荒時,家珍撐着虛弱的身體,獨自進城找糧;有慶死後,家珍痛不欲生,命懸一線,一系列的場景都讓我們對家珍能否熬過這些苦難表示懷疑。但作者就是讓她熬了過去。那麼人物是如何走來的呢?這種安排,是否是合理的呢?

於家珍而言,活着的目的是責任,爲人妻、爲人母的責任,家珍身上幾乎具有中國傳統女性一切美好的品德。善良、堅韌、從一而終、責任心強,從她嫁給富貴之後,就已經沒有了自我,有的只是富貴媳婦這個身份。餘華讓她踐行了傳統女性所有品質。無論丈夫如何的生活不檢點,無論如何家道衰落,無論丈夫在外面生死如何,她都履行着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她從未無怨言,從未抱怨。因爲在這些不幸面前,家珍對內心世界的駐守是恆一的。

有慶死後,她深受打擊,她氣若游絲,似乎不久於人世,但是因爲對鳳霞未了的責任,又呼起了她活着的信念。而當鳳霞給了她最美好無盡的嚮往之後後突然離逝,她再也沒有了支持活着的信念,她的世界土崩瓦解。她活是爲別人而活,死是因別人而死,他活着的理由不是因爲自己,所以無論多少苦難,她都咬牙堅持。她死去的理由也不是因爲自己,所以失子的痛苦,一下子就形容枯槁,香消玉損。

她像一根堅勁的蒲草,青蔥蓬勃地生長,大風大雨裏搖曳,枯黃衰敗中堅韌不折,最後,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無情地壓彎了她的腰。

作家餘華在《活着》自序中詳細地闡述了這本小說創作的理念。其中的人物像一個個美好的事物,作者讓他們一個個死去,從人物命運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偶然的不幸,又可以理解內在的必然宿命。作者完美詮釋了一個成功作家對作品中現實人物的塑造。他讓筆下的人物,走來與走去都一脈貫通,合情合理。這些人物擁有了自己的來路與歸途,他們成了自己走着自己的命運的生靈。使讀者唏噓不已的同時得到了理性上的滿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