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人生中總有一段成長,需要我們獨自去完成

文/雷藝甜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在人生這場單行旅程裏,總有一段路需要自己一個人走下去,也許它崎嶇坎坷險象環生,也許它雲霧繚繞難辨方向,也許它陰森恐怖百鬼夜行,但我們都不得不硬着頭皮走下去,因爲沒有人能陪伴我們整個人生,更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去成長。

越長大越明白,朋友會走遠,父母會老去,我們能真正指望的人,最終只有我們自己。

小時候看《哆啦A夢》覺得大雄真幸運能有一隻可以滿足各種願望的機器貓,長大後會悲涼地想,哆啦A夢其實更需要大雄啊,它得多強大,才能勇敢面對一個人類男孩的成長和老去。

有些人只能陪伴我們走過一段路程,就像疾馳的列車,有人上車有人到站,總以爲還能再相見,卻無法預料哪次告別會變成永別。

不知道在哪一刻,就有了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一個人加班,一個人熬夜,一個人租房,孤獨就像巨大的深淵,輕易就吞噬掉我們故意僞裝起來的堅強。

覺得做小孩子可真好,可以自動把煩惱交給大人;但是小孩子的快樂又是那麼短暫,沒有人可以躲得開成長,我們終歸還是要長成不動聲色的大人。

就像《千與千尋》裏面的千尋,她的身上何嘗沒有我們的影子。

千尋也曾是個膽小愛哭的孩子,她有富裕的家境,寵愛她的爸媽,她可以撒嬌要禮物,害怕的時候可以隨時拉住大人的手,但是當他們一家人進入一條隧道之後,一切都變了。

她到了一個詭異的小鎮上,爸媽被困,而她身邊全是分不清是妖還是鬼的怪物們,她需要留在“油屋”打工,才能救得出爸爸媽媽,她自己也才能脫身。

年少不諳世事的她成爲了全家的“頂樑柱”,在這個陌生又令人恐懼的世界裏,她需要直面成長的緊迫,逃無可逃。

起初千尋只會無助地哭,她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清楚社會里的生存法則,只知道莽撞地跟長輩要工作。

後來,她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留了下來,她開始面對獨自工作的難題,她笨拙地幹着髒活累活,終於得到了湯婆婆的表揚。

爸爸媽媽命懸一線,好友白龍受傷中毒,她沒有了繼續做小孩子的資本,她只得捆起衣袖褲腿,變成拯救他們的英雄。

她變得勇敢,也變得懂事,她敢一個人踏上冒險之旅,也從一個連“謝謝”都不知道說的少女,變成了替朋友道歉的大人。

好像一夜之間,她就長大了。

流淚解決不了難題,悲傷只會浪費救命的時間,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類似的場景,孤立無援,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離開家外出求學的時候,好像很難適應新環境,周圍沒幾個認識的人,不知道誰纔是可以信賴的,都需要自己去慢慢了解;剛步入職場的時候,連最簡單的打印複印都做不好,害怕在前輩們面前出醜,心裏卻暗暗祈禱能有人來幫自己一把;漂泊在陌生的城市裏,分不清東南西北,跟着導航地圖怎麼也找不到目的地,感覺自己像是被遺棄的孤兒。

可我們也都走過來了,像千尋一樣灰頭土臉地一個人走下來了,或許我們的堅強執着,也會無意間感染更爲弱小的人,跟在千尋身邊的坊寶寶和無臉男,也都同樣在成長着。

無臉男的孤獨,着實令人心疼,他陰冷,晦暗,孤僻,容易被影響,在小鎮上存在感極低,幾乎沒有誰注意過他。

千尋隨便對他的一點好,他便牢牢記在了心裏,從此眼裏只有千尋一個人。但我覺得那並不是愛情,無臉男貪戀千尋帶給他的溫暖,他不想再寂寞下去了。

爲了接近千尋,他變出大捧金砂,他說要把所有金子都給千尋;他在“油屋”裏大鬧,只爲了能讓湯婆婆把千尋叫來;千尋對他態度不冷不熱,他卻仍然高興地把好喫的遞給她,他用盡全力,想把所有好東西都給她,卻不知道那些都是她並不想要的。

近乎乞討的感情,並沒有得到千尋的迴應,因爲千尋有着更爲着急的任務。分開的時候,千尋擁抱了錢婆婆,卻對無臉男連個揮手告別都沒有,他還是要獨自在這個世界裏活下去。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女孩子寫的文章,她說轉學到了新學校的時候,爲了交到朋友,經常給朋友帶禮物,還把自己珍藏的玩具送給了她所謂的朋友,結果“朋友”並沒把她當回事,反而是拿着她的東西轉手就給了別人。心被傷過之後,她才明白,討好並不能換來友情,反而是讓對方更看不起自己。

大概是太孤獨了吧,所以纔會如此討好一個人,但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孤獨不是兩個人靠近的必備條件,情投意合纔是。

雖然沒能得到千尋的感情,但無臉男還是由最糟糕的貪婪狀態回到了純淨,之前他吞再多的食物仍然慾求不滿,後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千尋身後,在錢婆婆家裏小口地喫着蛋糕,他也學會了平靜面對離別。

能夠一起走過一程,我就很幸福了,剩下的路我們還要各自認真去走下去,我們和好友分別的心情,也或許如此。

曾經以爲不會離開的人都已走遠,沒有人會每時每刻照顧我們的情緒,我們總需要一個人翻越崇山,趟過河流,纔會到達最想要去的地方。

《千與千尋》裏面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形象,就是坊寶寶,他的樣子是一隻巨大的嬰兒,在湯婆婆的溺愛下只會哭鬧,連走路都不會。可是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之後,他在千尋的帶領下,也變成了懂事的孩子。

《都挺好》裏面的蘇明成,從小就最會討媽媽的歡心,蘇母也最疼愛這個兒子,偷着給他零花錢,給他買房,對他有求必應;後來蘇母去世,蘇明成的人生一下子沒了主心骨,事業和婚姻雙雙失敗,陷入了困頓的絕境。

父母不能守護我們一輩子,更多未知的旅途只能我們自己去探索,不能獨立面對生活的人,只能成爲巨嬰。

終其一生,我們最需要做的,是找到最真實的自我,不是一直被上兩代人捧在手心裏,不是被各種朋友圍着轉;不是衆星捧月,不是花團錦簇,是即使光亮熹微也能努力穿透迷霧,是生長在夾縫裏也能一枝獨秀。

千尋的名字被湯婆婆收走,只剩下了一個“千”,但她還是在白龍的提醒下找回了自己的名字,並且深深記在了心裏。所以她會問無臉男他從哪裏來,家住什麼地方。如果忘了初心,很容易像無臉男一樣被周圍的人影響而迷失自己。

人應該隨時記得自己的來路和去處,記得那個世間獨一無二的自己。所謂的感同身受,從來都是稀有的事物,別人的幫扶、建議和安慰,對我們來說可以是錦上添花,也能是雪中送炭,但終歸難以主宰我們的人生。

那些我們變成千尋的時刻,光着腳也要拼命奔跑;那些我們變成無臉男的時刻,寂寞得只想隨便找個人擁抱,費盡心機最後發現寂寞在心底,不在身邊。

馬爾克斯說:“所有人都顯得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纔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也許你沒有聽過,有一種“病症”叫“黃昏恐懼症”,百科裏說它的症狀是每當黃昏來臨,就會出現沮喪、失落、無助等情緒,嚴重時甚至痛不欲生。

對於某些人來說,獨自面對黃昏需要莫大的勇氣,尤其是在週末下午睡醒起來,看見天色昏沉,自己處於寂靜的房間裏,那種悲涼的心境,足以擊潰心底的防線。

人生中也有很多這樣的“黃昏”,那些讓我們感到消沉感到受傷的時刻,那些消磨我們意志力的時刻,都需要我們自身去克服它們,就像克服恐懼和緊張,需要千百次的歷練之後,才能獲得間歇的心安。

但是事實證明,黃昏總會過去,夜晚照常降臨,黃昏恐懼症患者們還是可以痛快地“活過來”。人生中的孤獨和陰霾,也都會這樣過去,也許只需要我們再等一等,再堅持一下子就好了。

以前討厭一個人喫飯,一個人出門,一個人上課;後來倒是習慣了獨來獨往的清爽利落,不用刻意去維護什麼關係,隨心喫自己喜歡的美食,耳朵裏可以塞着播放舒緩音樂的耳機,獨處的時間就用來學習和充實自己,這樣獨自成長的時光好像也算豐富多彩。

失戀的時候朋友再多理性的勸說都無濟於事,只能靠自己一點點把心底的淤泥清洗乾淨,這個過程也許需要幾個月,也許需要好幾年,但需要自己真正釋懷,纔會得到解脫和成長;朋友離婚,一個人在外地搬家找新工作,絕望得每天回到出租房裏都會大哭一場,回想起那段日子,她終於可以自豪地說“熬出來了”。

這些我們一個人單打獨鬥的日子,沒有把我們擊垮,反而讓我們成爲了更堅強成熟的人。千尋救出了父母,無臉男不再喊寂寞,坊寶寶沒有母親的陪伴也學會了出門看世界,這就是成長最美好的樣子。

結語

小時候受傷了不開心了,恨不得所有人都跑來安慰自己;長大了心情低落沒精打采,只想一個人偷偷躲起來,不想讓親近的人擔心,也不想讓不相干的人看笑話。

於是我們獨自消化了很久的壞情緒,一個人走了很多的夜路,才知道很多矯情不必講出來,一個人也可以成爲自己的歸宿。

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寫道:“有一種孤獨是,如果自己忍受了委屈,便能讓一切都好轉起來,於是就選擇了閉嘴。沒有人注意到你的改變,沒有人走進你的內心,外界越是平和,越是人聲鼎沸,你心裏的委屈越大、孤獨越深。一開始埋下的孤獨的種子,在一個人反覆的自我問答中,長大成人。”

我們都是這樣,在與自己不斷撕扯中,長大成人。

走出宮崎駿的夏天,願你我都不再迷茫,即使孤身一人,也要向着陽光熱烈生長。

作者簡介:雷藝甜,985大學工科女,簡書優秀創作者。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願意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