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羹飯

今日冬至,日始長。忌吵架。

一直和我住在一起的母親,前幾天回了老家。因爲她要去完成一場對舟山人來說極爲重要的祀祖儀式:“冬至羹飯”。

“做羹飯”是舟山人的傳統習俗,各島各地略有不同,主要有祭奠祖先的“清明羹飯”、祭奠神靈的“七月半羹飯”、祭奠亡親的“喪葬羹飯”、祭奠節氣的“冬至羹飯”以及農曆年前夕的“送年羹飯”。

做“羹飯”的時候,準備一桌美味的飯菜是必不可少的。但時間上並不要求非在某一日,只要和既定的日子相差不遠即可。

舟山的當家女人往往會選擇一個家人都在的日子,這樣祀祖結束,一桌飯菜不至於浪費,祖先的美好祝福被我們喫進肚裏,也才能真正完成“羹飯”的使命。

我這次雖然沒有跟着去,但對“冬至羹飯”的記憶卻仍然很清晰。

冬至前一天大早,母親會騎着她那輛破舊的自行車趕去菜市場。平時不捨得買的雞鵝,得買一些,不能讓“那邊”的祖先被人看不起;冬至時節的帶魚是最肥美的,當然價格也高,但這時候,她最多隻是嘖嘖幾聲,捏起一條肥厚的,對着魚販說:“做冬至羹飯的,便宜囁!”無論魚販答不答應,這道菜卻總是要買的。

回了家,除了洗菜備菜,還需要把上一次“做羹飯”後收起來的蠟燭臺和酒壺拿出來擦拭乾淨,小小的酒杯要準備12只,碗筷要用新的,也是12副。大桌子撐起來了,但凳子還不可以擺上。

等到菜上桌,要開始擺碗筷了。在小時候,這個工作是分配給我的。筷子要放在右手側,米飯放在左手側上方,酒杯則在左手側下方。仔細一想,這是符合大部分人的飲食習慣的。只是每次擺的時候,我都要暗自祈禱祖先裏沒有左撇子。

下酒的工作給了哥哥。左手託着酒壺肚,右手抓住酒壺把手,每一個酒杯只倒三分滿,一圈下來,壺裏必須剩下一些,放在上首,可以隨時“取用”。

桌面上的事情做完了,才能把凳子擺好,點上蠟燭。然後母親舉着香,從大門“迎客”。

這時候,其他人特別是小孩子需要退避,以免衝撞。等到各方“坐定”,家裏人依次祭拜完,祖先就要“開喫”了。

席間也是不能看的。我和哥哥往往會躲在旁邊的房間裏,話也不敢大聲說,害怕會如母親告誡的,“魂靈”被帶了去。一直等到香完全燃盡,母親燒完經文,移開凳子,祖先們“散場”了,我們纔敢出現。

然後,碗筷杯碟要全部洗一遍。這是小時候的我最不理解的一個環節。明明很乾淨不是嗎?

母親卻說,喫過了,必須洗。哪裏喫過了?明明還是滿滿一碗啊?

她一方面把祖先當成還在世的人來供奉,一方面又避着他們,害怕對生的人造成傷害。

我們卻很高興,對着一桌美食大快朵頤,纔不會管是不是已經有“人”喫過一輪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