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哼哼唧唧,他怎麼啦? 一 二 二、家長在這件事情的態度。 三

早上小A上班來悶悶不樂,後來又唉聲嘆氣。同事宋姐關心她,問道:怎麼,遇到搞不定的事情吶。

沒有,就是孩子,從昨天到今天早上,一直哼哼唧唧,也不說要什麼,也不說怎麼了,跟在大人後面,粘着你,真正煩得很。

早上你老公送幼兒園了嗎?宋姐問。

送了,早上起來又哼哼,我老公捉着腿往陽臺送,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害怕把他送回老家,於是乖乖去上學了。

那孩子想要什麼啊?

那兩天孩子說快元旦了,他喜歡巧克力和玩具水泥罐車。

那就給買唄!同事們紛紛獻言獻策。

他前陣子發燒,喉嚨裏的泡一直沒好徹底,不敢給喫巧克力,孩子又自己控制不住,只好再沒買了。

那就給買玩具唄!

家裏的玩具車都快堆成山了,各種各樣,應有盡有,去超市都沒有可以買的新樣式了。

我們家這孩子還有個毛病,有啥不愛說,讓別人猜,比如他想看電視了,他會說:媽媽,我今天下午喫的少(孩子以前因爲晚餐積食經常發燒,於是我們就提醒他晚餐少喫點可以看電視)。

哎,都一樣,別看我家孩子大了,那個時候還不都一樣,氣的我要死要活的,覺得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了,乾脆一了百了算了。

小A的抱怨引起了宋姐許多的回憶。

宋姐安慰道:都這樣,孩子大點就好了,做母親,生了他,就得一直爲他操心,除非哪天兩腿一蹬,閉了眼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大家紛紛聊起自己和孩子相處的種種經歷,瞬間辦公室變成了養兒吐槽大會。

在上述案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一、孩子的需求應不應該滿足?

一、只要力所能及,都應該滿足,因爲孩子的需求中藏着:

1.我是否值得被愛?

2.父母是否愛我?

這些是孩子生命之初的營養,家長必須無條件的給予。

二、那如果力所不及呢,比如名貴的衣服,比如小A孩子想要的巧克力呢?

李笑來有一句話:問題是鎖子,出了問題,我們應該去別處找鑰匙,而不是盯着鎖子。

孩子喜歡喫巧克力,可以坐下來和孩子聊一聊,這個孩子其實很喜歡上幼兒園的,最近因爲喉嚨水泡的原因,有幾次晨檢不合格被學校通知家長接回家,那可以從這個出發點和孩子講:

媽媽很愛你,我也喜歡喫甜的東西,包括巧克力(表示認同,給予肯定)。

但是,你還小,喫巧克力的話喉嚨老好不了,好不了就不能去幼兒園和小朋友盡情的玩耍了,爸爸媽媽要上班,你也不想一個人呆在家裏是不是(指出利弊)。

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一起看《小王子》,或者一起玩遊戲(給出替代方案,轉移注意力)。實質是孩子需要被關注,如果能全然的沉浸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讓孩子感受到愛和依戀,那麼問題自然會不攻自破。

二、家長在這件事情的態度。

許多家長成年以後,忘記了自己作爲孩子時的需求,自然而然的處於強勢地位。

比如小A提到的這孩子要啥也不說。

孩子由於心智不成熟,很難像成人那樣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的智慧。

華大基因CEO尹燁在《『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中提到:家長和孩子要站在同一個維度,以孩子喜歡方式討論和學習,即沉浸式學習或體驗式學習。

家長的思維要降到孩子的檔次,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引導和提問。家長變成孩子和孩子聊天,這種方式下孩子會把家長當作朋友,而且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家長就有機會引導,交流,寓教於樂。而不是要求孩子變成成人和家長聊天,家長必須得降,因爲孩子沒法升。

其實小A的例子有一點前後矛盾,她提到孩子想看電視卻不直接說,而是讓家長猜,猜對了就高興,猜錯了就生氣。那麼,孩子已經非常明確的提出想要玩具車了,如果家長再不能及時給予滿足,恐怕這一點,以後也會要家長猜了——因爲我的要求不被滿足,所以我讓你們猜來維護自我內核沒有受挫,保護自我不受傷害。

這個案例中,家長不自覺地運用了恐嚇,孩子暫時屈服了,同時,孩子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被掩蓋了。

現實中往往這樣:家長也知道不應該對孩子發火,但是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由於工作忙、自身認知有限,往往草草了事,封閉了一個又一個與孩子深度交流、解決孩子心理需求的機會。

還有一些家長,教育的理論也學了,比如要重視家庭教育,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是,在實際的操作層面,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沒有持續有效的方法,導致學習了不少理論,依然沒能解決問題,更加焦慮了。

孩子成長不可逆,做父母的有效期只有二十年。而生命之初的心理關懷、習慣的培養都至關重要,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性格養成。

春藤家長學院致力於做父母家庭教育的口袋工具,提供更多育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辦法,這裏有名師課,有問答,有線上線下的家長羣。

你在育兒中遇到的問題,大家都遇到過,看看別的家長如何解決,或者大家也可以幫你出謀劃策,相信我,你並不孤獨。

家長陪伴孩子,春藤陪伴家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