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多岁,离开了家门口的单位,难道我走不出一个美好未来?

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张亚红(库小七站长学员)

“不,你得靠自己把自己拉走,谁也不会来帮你。你一定得自己挖掉自己的右眼,自己砍掉自己的右手,你的心将成为祭品,而由你作为祭司来把它一刀刺穿。”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最近第n遍重温我最喜欢的小说《简·爱》,仍然会被简义无反顾地离开罗切斯特先生的选择震撼,从心底里被她选择精神独立与自尊自爱的勇气所折服。离开桑菲尔德,简不仅失去的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爱人,更是失去了一切物质保障和生活依赖,但简还是坚定地“走”了。

简从前路茫茫的午夜,走向了潜伏着无数个未知的黎明,即使栖身荒野,饥餐露宿,几乎饿死、冻死、病死,她也选择了破釜沉舟的“走”。走向哪里,不知道;如何生活,不知道;与什么人相遇,不知道;前路有什么艰险,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到底在哪,不知道……数不清的未知让人一想起来都要心惊胆战,但是简·爱选择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未知的生活中有什么?除了迷茫和恐惧,难道没有爱情和玫瑰?除了无数的难以预料的风险,难道没有成功的机遇和可能?除了劈头盖脑地风吹雨打,难道没有成长的历练与掌声?

想想我的2020,“走”也是我的关键词。

01

ONE

走出工作的老圈子,重新出发,寻找生命激情

老公今天中午回家还在说,碰到我以前的一个老同事,仍然疑惑我为什么要舍弃家门口的单位和熟悉的人事环境,起早贪黑跑到一个新单位去拼命。

我今年最大的改变自然当属工作调动,似乎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又迷惑不解。其实说实话,连我自己也有点没想到,因为去年的年终小结和新年规划里面绝对没有这一条,只能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当机立断吧。

前几天和三五好友聚餐,大家同为教师,尽数如今教师工作的百般艰辛与无奈,一友当即问我,调动工作后悔了没有?我冲口而出:“不后悔!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后悔啥?”

这句话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勇,而是我发自内心的回答。

主动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主动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这是我这几年悟出的一个处事原则。基于此,凡做决定,我一般会提前做简单的利弊分析(这是向鲁滨逊偷师学来的),利大于弊,或者强烈心意大于现实预期,我都会大胆决断。

在生活中愉快接受自己的选择,最大的好处是不抱怨,不说悔不当初的颠倒话,不在犹豫徘徊中消磨时间。我这一处事风格细想,一是与先天性格有关(哎,老天爷生人就是这么奇怪,他要我这个样,我便只能这样)。老祖先总结的“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可真够贴切的;二是与后天成长有关,说得直白点,就是年龄大了,好多事情看透了也想通了,就过自己喜欢的人生即可,首先自己高兴,不管他人脸上肚子里的那点心思。

可不是吗?各人去吃自家饭,关别人家什么事呢?每天杂七杂八的各样事情已经够让我应接不暇了,哪有闲情逸致揣度别人怎么看我?管他怎么看,我只坚持做我自己。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放着舒坦去找不自在呢?

我想用于漪老师的一句话回答对我的一切质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原单位已然工作24年,迷惘的青春有之,忙乱的育儿期有之,人到中年的惊觉有之,我还有多长时间可以好好做自己呢?恍惚间,工作只剩十二年就要走到头了,我似乎还在原地打转转。生于斯,学于斯,工作于斯。

今年9月份开学之初,我在走与留之间纠结时,一位朋友之语醍醐灌顶,“你已经四十多岁了,就甘心一辈子呆在这,过这种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愿意,我不愿意!我想改变!无论前路如何,我要体验与以前不一样的教育生活。于是,我在周围人不解的目光中离开了。

02

TWO

走出自我学习与成长的瓶颈,用阅读与写作提升生命质量

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

                              —— 卡耐基

所谓的冒险,并不仅仅是指征服自然,跨入未知的土地、海洋及宇宙。如果我们尝试做一些自己原来不喜欢做的事,就会品尝到一种全新的乐趣,从而慢慢地从老习惯中摆脱出来。尝试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也是我们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冒险。

加入“库小七站长群”,是改变自我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挑战。

在这个群里,有抛出新鲜话题之后,不同思维之间激烈碰撞的愉悦。还记得谢老师抛出了一个热点话题后,群内畅所欲言、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虽然大家各抒己见,个人性情、教养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大不相同,甚至对热点事件的看法争锋相对,但不影响大家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

不打不相识,在这个学习群里,我结识了一群有真性情、有个人主见的伙伴,也让我通过这次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讨论,充分认识到:人生而有所不同,每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生命个体都是最可爱的存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这个群里,有从别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与判断里得到的思考维度的拓展。小七老师抛出“凡尔赛文学”话题后,我看了相关文章,虽然对这个新名词有了了解,但对以“蒙淇淇”为代表的“凡学”嗤之以鼻、抱全盘否定的态度,读完之后扔到一边再不想理睬。

过了几天后,读到张婷老师的剖析文章“只要你认知高远,任它‘凡学’上热搜”,方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张老师在文中这样指点迷津:“我想,在这里,我们不妨就用鲁迅的“拿来主义”给我们的智慧吧?

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不必去做徘徊不敢接近的孱头;也不该去做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清白的混蛋;更不可做接受一切的废物。

我们应该先占有,再运用脑髓去挑选。

看到“凡尔赛文学”的调侃,我们大可利用起来,在生活中“幽它一默”。一者肯定自我,给自己自信;二者,让满地鸡毛的生活多点浪漫的气息。比如说,这道题我没用老师的解法,自己竟然探究出了两种方法,我该不会是陈景润那样的人才吧?这种自我肯定为何不可?

看到”“凡尔赛文学”中那种靠虚伪过分包装的一面,我们要坚决摒弃,因为一味伪装,看不清自己,就会迷失自我。

至于“凡尔赛文学”中“拜金”的渲染成分,我觉得可以适当引导。

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苏格拉底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另一种人吃饭是为了活着。

所以,我们要引导迷失自我的‘凡’追随者们,除了物质追求外,人更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借鉴,或摒弃,或引导。那么,‘凡学’就会成为‘新凡学’,我们也就会成为新的凡学追随者。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认知高远的人是能够融合不同理念与特质的人,是兼收幷蓄的人,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人,他们的人生是越走越宽广的。

可以说,要想生活开心自由,就要认知高远。认知高远,生活无难事。

原来是我自己的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不能一分为二看事情的原因。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超脱个人固有思维的影响,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世界的赐予呢?

张老师在文中这样引导:“要想认知高远,唯有持续性学习。

一个人的认知,不是天生具有的,它是靠后天学习习得的。一个人的认知是在不断的进阶学习中提升的,它永远在路上,是没有终点的。所以,要想认知高远,唯有持续性学习,终身学习。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创造式学习’。

所谓“创造式的学习”,就是依照‘输入——思考——输出’来学习,遵循‘无思考不输出,无输入不输出;以输出倒逼输入’的理念,通过思考输出,对输入学习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内化,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一直是我们‘库小七读书写作训练营’一贯坚持的。”

张老师的文章洞穿了“凡学”的表象,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新门,既提升了我的认知高度,又获得了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的实用方法。

无论是语言的交流,还是文章的阅读,归根结底都是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如何固化思维成果,最终通过思考涵养性情、发展心智?抽空随看、随思、随记,写出来是对吸收力强弱的检验,只看不写,读的意义有限。

小七老师拿起了“鞭子”,督促着大家读、思、辩、写,拉着大家一起前进。我后半年读书基本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上,做到了不找理由、不找借口,但写的很少,畏难思想严重,这种懒人做法一定要改变。

03

T H R E E

走出个人情意认知的小天地,丰富生命历程中的体验

工作中,我用一次干脆利落地出走选择做自己。生活中,我尝试走出自己个人心理和情感的小天地,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不再把最坏的脾气给最亲近的人,只想让他们高兴着我的高兴,只想低头倾听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是今年我对待身边三个最亲的人——母亲、老公和女儿的态度。

母亲独居十几年,凄清寂寥远胜于想象,我基本每周去探望一次,母女二人的相处模式慢慢调整为她说我听,听她说家长里短、田间地头,我偶尔询问、建议,常常是她说完了,我也该走了。

中国人给“孝”的注释是“敬”和“顺”,《弟子规》“入则孝”篇中有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的母亲没有上过学,终生与土地打交道,不会给我讲什么做人的大道理,现在年岁渐长后,终于领会到了她想要传递给我的人生智慧都在她和我的日常闲谈中。与他人相处要不怕吃亏,干活要舍得下力气,看事要往长里看,种地实诚地才不哄你——

只要你用心听,我们老实巴交的父母原来是用和大地对话一样朴实的语言在教我们如何生活和工作。感谢母亲,四十的我真的不惑了,我听懂了你絮絮叨叨中的善良与坚韧,我读懂了你用生命写就的这一本教子大书。

与老公相处的日常免不了吵吵闹闹,但是吵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更多的似乎成了平淡生活的调料,这调料里加的有平心静气,有推心置腹,有换位思考,有耐心的等待——老公的急性子这几年有了很大改变,虽然有时还会暴躁,但只要我能够给他时间缓冲,他总能从思想认识和态度上有所转圜或改变。

当然我也尝试顺应他的一些良性建议,凡事提前和他商量,有了喜事乐事及时与他分享,对他为家庭的付出表达诚挚的感谢和肯定等等。就在这样的相向而行中,我们的心越靠越近,家庭氛围越来越和谐。

女儿从初一就开始住校,对她的日常照顾总感觉有所亏欠,现在只能利用周末时间从生活上尽力关怀。做她爱吃的饭菜,陪她复习功课,听她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糗事,帮她分析学习中的得失,周日这一天,尽量排除杂事干扰,陪在她身边。让孩子在家里生活的这一天,充分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心与疼爱,才能和孩子共谋未来发展之路。

海明威说:“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2020年,在人生的又一个路口,听凭内心的声音,在贤师良友的陪伴中,我走出了工作、学习、生活的诸多限制,找到了向内求成长的发展模式。

向前走,有多爽,走过的路自会告诉你答案,你的心自然知道。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