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家風建設面對的挑戰與對策研究

新中國爲了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讓更多的人有幸福獲得感,黨和國家政府引導着整個社會重新迴歸到人情之本源——家庭。當重新迴歸家風建設時,必須首先弄清楚爲什麼今時今日要重新迴歸家風;其次要弄清楚傳統家風起作用的關鍵生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也就是從根源上弄清楚家風建設面臨的挑戰;最後,在關鍵生態發生變化後,應該怎樣來重新建設家風。本文將對以上幾個問題做深入的探討,以期爲新時期的家風建設略盡綿薄之力。

一、家風建設的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家風可以有效地調節人與己的關係

1.培養個人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品質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爲人的心理過程可以分爲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彼此約束、密切配合呈和諧統一狀態,個人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才能順利地與外界環境互動、達成人生目標;否則就容易陷入混亂、極端、失常、抑鬱乃至自殺的狀態,給自己也給他人造成困擾。如何調節自我、本我與超我,傳統優良家風給出的解決方法是常自省、慎獨與克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求個人時刻自省,控制自己的本能慾望,達到本我、自我與超我的和諧統一。

2.加強個人與外界的聯繫

著名的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曾在《自殺論》裏談到許多人自殺是因爲他看不到任何可以追求的目標,他感到自己毫無用處,沒有理由活下去;或者因爲他有一個目標,但不在今生今世,因此生命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障礙。“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是傳統儒家家風浸潤下的子孫後代的理想追求和實踐指南,這在極大程度上培養了個人的義務感和責任感,讓個人即便在遭遇任何挫折和打擊時也不會輕易放棄生命、放棄努力,而是迎難而上,創造奇蹟。

(二)良好的家風可以有效地調節人與人的關係

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係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係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於各種關係之上。血親和類血親爲傳統中國人編織了三重生活:第一重是個人出生便擁有的家庭生活,第二重是藉助於一定感情維繫的親戚鄰里朋友等關係,第三重是“五湖四海皆兄弟”“父母官”“君父”性質的社會與國家生活。在家庭裏,由儒家文化浸潤而成的家風則要求人們有情有義、孝親敬長,“父義當慈、子義當孝、兄之義友、弟之義恭”。在親戚鄰里朋友等方面則要求互以伯叔兄弟相呼,守望相助、睦鄰友好、義之當先,至今在安徽桐城廣泛流傳的六尺巷故事便是良好家風的寫照。在與社會、與國家方面則要求誠信忠恕。將孝親敬長、睦鄰友好、誠信忠恕的家風注入到中國人的三重生活中,能有效地調解人與己、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三)良好的家風可以有效地調節人與物的關係

個人存於世間,還需要借用“物”的東西,由此構成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能夠對個人生存造成影響的“物”主要包括家業、學業和職業。於家業來說,家庭成員是守業、創業還是敗業,取決於良好的家風。於學業來說,家庭成員是勤於學業還是荒廢學業,取決於良好的家風。如池州東至周氏家族周馥在爲《周氏宗譜》撰寫的序言中說:“族中子弟待養尤待教,教以興學爲先”。[5]於職業來說,家族成員是矜矜業業還是玩忽職守、是兩袖清風還是貪得無厭,同樣取決於良好的家風。如周馥曾說:“我任司道日,遇有益於國於民之事,莫不勇往圖之……每當利害未明時,先爲大府畫策”。同樣貫穿於家業、學業、職業當中的一些個人性格和行爲方式,如堅韌、審時度勢、同舟共濟、臨危不懼、童叟無欺、開拓進取、兼濟天下等,也可由良好的家庭教育來培養。

二、去“祖蔭”化——新時期家風建設面臨的巨大挑戰

(一)不再共同生活

家風的形成依賴兩個基本條件,即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和代代相傳與積累。“祖蔭”下的社會里,中國家庭四世同堂比較常見,父母對子女的絕對權威和權力容易形成一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並且也容易在潛移默化、家規、家訓的作用下將家風代代相傳。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從私人領域到公共領域,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中國家庭結構也完成了巨大變遷:一是從思想上和實踐上完成了從傳統大家庭到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和混合家庭的轉變。二是在事實上形成了較爲龐大的留守兒童家庭,留守在家裏的孩子主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而形成隔代教育。這種相對不穩定的撫養和教育方式,不利於對未成年人進行良好家風的培養。

(二)祖輩經濟地位的降低

在傳統犁耕文明社會,經濟形式以小農家庭生產爲主,在缺乏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指導下,面臨着惡劣的自然環境,無論是生產方式、生產內容還是生產過程,都需要人們的經驗積累,而年長者由於涉世相對較久能夠對家庭的日常生產進行指導,通過掌握家庭的經濟資源從而掌握家庭的其他權力,自然而然可以對年經的家庭成員進行約束性較強的家風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後,年經的家庭成員因爲擁有充沛的精力,較強的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反而比年長者更容易參與到社會大分工體系之中, 年輕成員的工資性收入在家庭純收入的比重也日益增強。年輕人一旦能夠自己掙飯喫,壞脾氣就來了,傳統社會家長憑藉經濟生活來源控制子女、建設家風的方式失效。   

(三)祖輩話語權的喪失與青年自主性的增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在家庭權力轉換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伴隨着祖輩經濟地位降低而來的是在所有領域祖輩話語權的幾乎喪失和青年自主性的不斷增強。

1.擇偶和婚姻領域

新婚姻法的實施以及青年經濟地位的上升使年輕子女擁有了大部分的擇偶和婚姻權力。年經人擇偶更加註重雙方的性格和情感,不再聽從父母之命,婚姻中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在日益上升。

2.生活和消費領域

子女的經濟收入不再交給父母保存,而是自由支配。

3.在下一輩子女教育領域

年經父母在刻意給予子女自由、培養其個性的同時,無意識地忽略了對良好家風的培養和傳承。

三、創新性重構——新時期家風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加大提倡、引導力度

政府要加強家風的理論研究,加大宣傳力度,從“頂層設計”上爲整個社會家風建設把好關。就家風的理論研究來說,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家風的梳理和整理,將散落於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家風整理出來,列爲重要的文化遺產,在全國逐步建立起“家文化體系”;另一方面,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來對傳統家風進行批判性地完善和繼承。就家風宣傳來講,可以採用“以評促建”的方式,緊緊圍繞與家庭關係最爲緊密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鄰里關係,開展“父母的浪漫愛情”“優良家風傳承家庭”“婆媳情”“友好鄰居”等展現家庭良好風貌的評選活動,在全社會樹立典型,引導大家向其學習。

(二)社會尤其是媒體加大社會評判力度

傳統社會家風能夠對一個人起到強有力的約束作用。除了家庭內部的家規、家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力量,即整個社會的道德評判。首先,媒體應該加強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象、事蹟的報道;其次,媒體應該對破壞社會規則的行爲和現象加強監督、跟進報道,引起廣泛關注;最後,媒體應該對一些挑戰傳統道德但存在爭議的現象保持理性。

(三)學校將家風納入智育的追本溯源上

在高考指揮棒、就業壓力和部分家長的攀比下,學校教育基本上成爲智育爲主,德、體、美、勞流於形式的智育教育,而且在短時間內很難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在此情況下,家風教育可以納入智育的追本溯源上,即在重視智育結果的同時,引導家長更加註重智育的過程。可以邀請優秀學生的家長分享家庭教育經驗,引導其他家長注重家風建設,把良好的家風建設與提高孩子成績相關聯。

(四)家風建設從硬性約束到軟性引導轉變

家風建設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千家萬戶的小家庭,家長要有家風培養的意識和行動。其一,要將“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觀念納入日常自省行動,規範自己在養老、婚姻、工作、處世方面的言行,“以身作則”;其二,可以帶領子女藉助網絡、書籍、視頻等學習傳統的優良家風,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與子女一起制訂合適的家風、家規和家訓;其三,可以帶領子女參與家風文化建設活動,如參加政府、社區或媒體舉辦的各項與家風建設相關的活動,在活動參與中鞏固家風意識。

四、結語

家風建設能從調節人類最原始的人與己、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關係的角度進一步推論到調節人與整個社會、人與整個國家、人與整個自然的和諧關係。新時期的家風建設,要以構建真情實感、平等相待、共同志趣的夫妻關係,重感情、重交往的親友關係,互敬互愛的鄰里關係和和諧共處的社交關係爲目標,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

—摘自《現代交際》2020年第3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