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研究型教師

今天,讀完王曉春老師寫的《問題學生診療手冊》,感受頗多。所以簡單濃縮,記錄如下,警醒未來爲人師應當如何。

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自身作爲教師和班主任,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匱乏”。這裏所謂的“匱乏”,不是說沒有能力擔任教師和班主任的工作,而是具備基本素質和能力,但是在處理問題應對挑戰上存在諸多不足。簡單來講,就是在教育理念、思維方式、情緒控制和教育方法上存在這樣那樣的缺憾。教育教學活動的思維含量和科技含量嚴重不足,導致諸多低效、無效甚至副作用的結果。

舉個例子,遇到有早戀的狀況的學生,一般做法就是說教、恫嚇和請家長,而未能深挖學生早戀的根源,在找到原因的基礎上再對症施治,結果出現各種誤診亂珍,本不嚴重的事情反而惡化,還出現各種難以收場的局面。

如果我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思考。

一是缺乏深度思考,導致看問題只看到表面,自然出對策也是治標不治本;沒有深入研究問題,又不會學習借鑑,導致長時間低水平重複勞動,效果堪憂。

二是缺乏系統思考,只是考慮單方面的要素、原因和做法,不見整體和全局,沒有系統觀和長遠觀,導致急躁冒進,措施不夠健全理性。這樣勢必導致諸多問題,引發自己、學生、學校、家庭等的綜合性難題。因此,教師教育存在問題行爲的學生,應該像醫生那樣,分型辨證,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促進成長。

那麼具體看來,教師要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知道不同特點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應的教育教學目標是有差異的,知曉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明晰自己工作的邊界和職責,才能不至於落入抱怨連連的下場。

教師也要了解並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減少想當然的主觀判斷,根據學生需要和學生實際,多做調查和詢問,用證據和事實說話,而不是抱着師道尊嚴和所謂的專業學識居高臨下地一味指導管制學生。

教師還應控制好自身情緒,儘量不要被學生隨意激怒,控制好脾氣,不要感情意氣用事,釀成不良事故。

教師還應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嘗試新方法和好辦法,重視效率提升,講究工作的藝術和科技含量,減少做沒有效率或比較低效的事情。

感受較深的一點是,要改改常有的一些不良思維和工作習慣。

比如急躁冒進。學生的成長和知識技能的掌握,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教師憑藉一堂課,學生就完全吸收掌握並能熟練運用,所以我們做老師的,真得磨練自己的耐性,以積極心態等待花開,而別揠苗助長,急功近利,反倒招來學生的不滿和實際工作效率的下降。

比如好爲人師。什麼事情,仗着自己是老師,都感覺比學生懂,其實不然。現在的孩子知識面、思維方式、家庭環境、社會背景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別,如果還是抱着以前那種我有一桶水給學生一杯水措措有餘的心態,很可能要栽跟頭。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就是,部分學生課外興趣上的成就和功底,往往讓常人大喫一驚。機器舞達人、鋼琴十級、視頻製作能手,數不盡數。

比如思維簡單僵化。遇到問題,不懂思考,只從一個角度切入,不會靈活變通,一根筋扛到底,解決不了問題還生出更多問題。解決辦法我覺得一是多深入全面地思考,想想這個問題有關的人、原因、對策、邏輯鏈條;二是加強學習,學無止境,因爲新的學生和新的問題總是要不一樣的辦法才能應對。

當然還有像情緒化、對學生期望過高或過低、對單位期望過高或過低等各種習慣,不一而足,但對我們工作影響最大的,已經寫了出來,當萬分警惕。

希望自己今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提升科技和思維含量,轉變不良的思維和工作習慣,成爲一名受學生歡迎而又富有成效的研究型智慧型教師和班主任。加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