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歷過《漫長的告別》?

                      一

在衆多經典文學作品中,爲什麼獨獨選擇《漫長的告別》,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根據經驗,告別是短暫的,即便是有情人,也不過比別人多纏綿一會,完全不至於"漫長"。其次,是作者名字,雷蒙德.錢德勒,不久前,讀的一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也是美國人,名字是戴蒙德,一字之差。

這巧合和疑問,讓我選擇了這本《漫長的告別》。

毋容置疑,人一生中,要經歷多少次告別,沒人統計過,但可以確定的是,都不會少。

那麼,作家雷蒙德.錢德勒,會以怎樣的書寫,向我們描述,這漫長的告別呢,又是哪一點,使得艾略特、村上春樹、加繆和錢鍾書等,這些文學界的大咖,對本書推崇備至呢。

                    二

這本書,是以一個私家偵探馬洛的視角,破獲前後發生的兩起謀殺案。

作者說過這樣的話:情慾使男人衰老,卻使女人年輕。

女主人公艾琳,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女子,年輕時,機緣巧合,愛上軍人特里,然後失散,最終,她嫁給了一個酒鬼,生活並不幸福。

她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去酒館喝一杯,或者逛街,以此,空虛度日。

一次偶爾的機會,邂逅了早年戀人特里,雖然戰爭的摧殘,使他的容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她還是一眼認出。

讓她痛苦的是,其時,特里已爲富家女丈夫,對她也沒有想象中情深意重,可她多年來,在心裏,還愛着那個初戀情人。

因此,艾琳內心嚴重失衡,況那個叫西爾維亞的妻子,還是一個漂亮而放蕩的女子。

怒火中燒的她,設計謀殺了西爾維亞,並嫁禍特里,富豪家庭爲掩蓋醜聞,報告自殺,把特里偷偷送到遙遠的小島。

身爲私家偵探的馬洛,直覺其中大有蹊蹺,遂開始調查。

作者用很少的筆墨,介紹了"我"___馬洛,和特里認識,出事後,爲查得真相,直追到隱居的小島。

不久,艾琳的第二次謀殺,又開始實施,這次,她乾脆讓馬洛背鍋。

聰明的馬洛當然不肯,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憑着經驗和細心,最後勘破真相,當面說出自己的偵查結果,艾琳自知法網難逃,也選擇自殺身亡。

走筆至此,想起一句歌詞:問世間情爲何物,敢叫人生死相許。

不管女人或男子,一旦愛到偏執,就容易行爲乖張。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在我看來,女主人公,是自己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遊手好閒,善妒狠毒。那樣的女子,即是打扮的如何漂亮,也是一個貧乏的空空皮囊。

                      三

直到整本書聽完,仍然沒有停止思索。對雷蒙德.錢德勒的巧妙構思,平靜敘述,個性化語言,特別喜歡。

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出生於1888年7月23日,這部《漫長的告別》,是他的第六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53年,榮獲"愛倫.坡"年度最佳小說獎。

雷蒙德.錢德勒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偵探小說步入經典文學殿堂的作家。

整體來說,《漫長的告別》屬於"絲綢讀物"。無論哪一頁,你都會覺得,那麼順滑,典雅。

之前,看過《福爾摩斯探案》,《大偵探柯南》,還有《狄仁傑斷案》,常常爲他們精彩的分析,拍案叫絕。

聽完《漫長的告別》,更是對理性魅力,有了新的體會,當然,吸引人的關鍵是,本書趣味性很強,且不能被預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按常規出牌。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如果再加上張弛有度,冷靜客觀,好像這世上,沒有不解之謎。

可能是智力方面,理性思維不夠發達,缺啥,就關注啥的緣故,我對這本書,格外欣賞。

經典就是經典,一本《漫長的告別》,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也告訴我們,正義的東西,那怕遲,也一定會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