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冬語



無意中瀏覽公衆號,看到"山可平心,水可滌妄。"的句子,有一種難言的愉悅感。

似乎,它戳中了某根,敏感神經,讓人體會,山水對心的貢獻。

古人聰慧,字短情長。

想搜出它最初的出發地,沒能如願,只能在作家的文章中,得以相見。

著名作家陳應松,歷時五年的長篇小說《森林沉默》,近日,獲得第四屆《鐘山》文學獎。

我想像着,一個人,在森林裏,度過的漫長時光,觀察,書寫,記錄,與自然對話,也深深融入,得有一顆怎樣的心,耐住孤寂,長年累月。

一般人,不可能做到。

訪談中,陳應松說,我所有精神和肉體的創傷隱疾,都得到了治癒,特別是與自然的疏離和阻隔。

其中內涵,不言自喻。

還沒讀過這本書,但風評相當好,賈平凹、李敬澤等,重量級作家評論家,都十分讚賞。

有些汗顏。

一直都喜歡着閱讀,也時而書寫,但是,總是浮皮潦草,左顧右盼,靜不下心,時間精力,投入太少,卻總是期望,收穫。

一句話,不專心,挖井不深。

此刻,突然浮現腦際的,是解縉那副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明修煉不夠,偏偏自命不凡。看看這些腳踏實地的人,比如,科學家屠呦呦,敦煌女兒樊錦詩,就知道,成大事者,得有怎樣的投入。

許多偉人,取得成就,都是用幾十年時間,把一件事做好。哪有一蹴而就,哪有不勞而獲,走捷徑,憑的是運氣,靠實力,纔是真正王牌。

爲啥芸芸衆生,普通人最多,傑出者寥寥,值得每一人反思。

有生之涯,當在試錯中領悟,忙碌中偷閒,在閱讀中汲取,清醒中前行,方能成爲,更好的自己。

到山野中去,去江河中行,去認識,辨別,領略,欣賞。

偉大的自然界,蘊藏豐富,讓它,富養你的眼界,檢驗你的學識,錘鍊你的意志,拓展你的疆域。

讓複雜簡單,讓長路芬芳。

2021.12.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