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只讀懂了《靜夜思》的十分之一

李白的《靜夜思》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有時候,太有名了也不好,容易降低人們對它的好奇心和探知慾。

一直以來,只是粗淺地,宏觀地將這首詩理解爲是一首思鄉詩,並沒有從微觀角度去欣賞這首詩歌的精妙,甚至覺得,這樣的詩句在當時看來是不是太白話了(因爲現在讀就有點白話,更何況幾百年前),有點打油詩的感覺。

近來看臺大一位老師的公開課,裏面講到了這首詩,頓覺這首詩的偉大,以及李白的偉大。

牀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亮點一:倒敘

前兩句並不是正常的感知過程。

既然首句已經說了是明月的光,那麼第二句就不可能再說像是地上的霜。正常的合理的過程應該是詩人看到地上有些明晃晃的光亮,以爲是霜落在了地上,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月光。

所以,詩人在這裏故意顛倒了順序,別有一番新意。

倒敘是敘述性文學常用的技巧,詩歌裏,李白當屬第一人。

亮點二:意象

牀。

這張牀不是“牀頭吵架牀尾和”的牀,而是孤枕難眠的牀。牀也是古人會用的一個意象,比獨守空房更讓人感到淒涼的是獨守空牀。

因爲牀上除了詩人自己,空空如也,所以,纔會有心思去關注牀前的明月光。

說白了,牀——是孤獨的象徵。

霜。

冷有兩種,一種是寒風刺骨的冷,一種便是身邊空無一人的淒涼。

霜,在這裏就象徵着一種深深的淒涼之感。

月光。

一三兩句其實呼應的,明月一般是圓月而不是月牙,正因爲是明月,首句纔會有明亮如霜的光照到牀前。真是細微處見水平!

這兩句不禁讓我想起了兒時和現在的月光。

小時候,村裏沒有燈火通明的條件,月圓之夜,天地萬物像是被潑上了一層牛奶,目之所及是淡淡地乳白,明亮而溫暖;如今穿梭于都市之中,華燈初上,晝夜難分,即使有月光,也早已黯然失色。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我再也沒有見到,抑或是觸摸到那溫柔的白月光。

月光給人的永遠是一種柔軟的感覺,如同人心。溫柔的月光不經意間打到了詩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如何不讓人動情,如何不讓人深思,如何不讓人動容。

可見,一切的畫意,不過是爲了包裹心底的那一份柔軟。

亮點三:動態

三四句明顯可以看出,詩人站起來,可能是立在窗前,或者是門前去望月。

前兩句就不是很明顯了。有人說,詩人在牀上,有人說,詩人不在牀上(因爲看不見地上的光)。

我覺得還是在牀上,詩人可能是側躺,月光透過窗戶打在地上,詩人半睡半醒間,覺得是霜,仔細一看是月光,於是起身來到窗戶前。

從靜到動,也體現了詩人心情的變化,而且與題目想呼應。

亮點四:對比

這是古體詩最顯著的特徵,無需多言。

亮點五:深意

以前只是覺得這首詩的主題是單純的思鄉,結合自己的經歷再來看,確實裏面包含了更豐富的情感。

天下只有一個月亮,月圓之夜,詩人爲何會突然想起故鄉呢?

因爲故鄉有牀,但詩人不在故鄉;身居之地有牀,卻不是我的故鄉。——漂泊之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而詩人爲何不在故鄉呢?——因爲理想,因爲志向,因爲抱負。這裏,詩人巧妙藉助月光和故鄉表達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關係。

當然,我想這首詩肯定還有其他亮點,隨着經歷的變化,應該還會讀出不一樣的情感。情感不是成片的,而是顆粒狀的,即便是思鄉,也可能有萬般不同的滋味。

我想,這也許就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以及李白的偉大之處。

這也讓我意識到,詩歌的欣賞還是要從細微處入手才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