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只读懂了《静夜思》的十分之一

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但有时候,太有名了也不好,容易降低人们对它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一直以来,只是粗浅地,宏观地将这首诗理解为是一首思乡诗,并没有从微观角度去欣赏这首诗歌的精妙,甚至觉得,这样的诗句在当时看来是不是太白话了(因为现在读就有点白话,更何况几百年前),有点打油诗的感觉。

近来看台大一位老师的公开课,里面讲到了这首诗,顿觉这首诗的伟大,以及李白的伟大。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亮点一:倒叙

前两句并不是正常的感知过程。

既然首句已经说了是明月的光,那么第二句就不可能再说像是地上的霜。正常的合理的过程应该是诗人看到地上有些明晃晃的光亮,以为是霜落在了地上,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月光。

所以,诗人在这里故意颠倒了顺序,别有一番新意。

倒叙是叙述性文学常用的技巧,诗歌里,李白当属第一人。

亮点二:意象

床。

这张床不是“床头吵架床尾和”的床,而是孤枕难眠的床。床也是古人会用的一个意象,比独守空房更让人感到凄凉的是独守空床。

因为床上除了诗人自己,空空如也,所以,才会有心思去关注床前的明月光。

说白了,床——是孤独的象征。

霜。

冷有两种,一种是寒风刺骨的冷,一种便是身边空无一人的凄凉。

霜,在这里就象征着一种深深的凄凉之感。

月光。

一三两句其实呼应的,明月一般是圆月而不是月牙,正因为是明月,首句才会有明亮如霜的光照到床前。真是细微处见水平!

这两句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和现在的月光。

小时候,村里没有灯火通明的条件,月圆之夜,天地万物像是被泼上了一层牛奶,目之所及是淡淡地乳白,明亮而温暖;如今穿梭于都市之中,华灯初上,昼夜难分,即使有月光,也早已黯然失色。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我再也没有见到,抑或是触摸到那温柔的白月光。

月光给人的永远是一种柔软的感觉,如同人心。温柔的月光不经意间打到了诗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何不让人动情,如何不让人深思,如何不让人动容。

可见,一切的画意,不过是为了包裹心底的那一份柔软。

亮点三:动态

三四句明显可以看出,诗人站起来,可能是立在窗前,或者是门前去望月。

前两句就不是很明显了。有人说,诗人在床上,有人说,诗人不在床上(因为看不见地上的光)。

我觉得还是在床上,诗人可能是侧躺,月光透过窗户打在地上,诗人半睡半醒间,觉得是霜,仔细一看是月光,于是起身来到窗户前。

从静到动,也体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而且与题目想呼应。

亮点四:对比

这是古体诗最显著的特征,无需多言。

亮点五:深意

以前只是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单纯的思乡,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来看,确实里面包含了更丰富的情感。

天下只有一个月亮,月圆之夜,诗人为何会突然想起故乡呢?

因为故乡有床,但诗人不在故乡;身居之地有床,却不是我的故乡。——漂泊之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而诗人为何不在故乡呢?——因为理想,因为志向,因为抱负。这里,诗人巧妙借助月光和故乡表达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关系。

当然,我想这首诗肯定还有其他亮点,随着经历的变化,应该还会读出不一样的情感。情感不是成片的,而是颗粒状的,即便是思乡,也可能有万般不同的滋味。

我想,这也许就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以及李白的伟大之处。

这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欣赏还是要从细微处入手才能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