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兒童理解並接受限制(四)

《0-8歲兒童紀律教育》第八章第四節:選擇合理的後果。

看到第一部分內容,腦海當中出現了很多畫面。比如:上課時候某同學一直交頭接耳,和四周的同學說話,在老師的多次提醒之後依然不管用,於是老師命令他今天的作業寫3遍;作業不認真寫,於是讓學生去打掃衛生。一個學生撕作業本,疊飛機玩,於是讓他第二天帶20個作業本來學校……這樣的事情太平常不過了,讓我們都覺得這是正常的,沒什麼可以挑剔的,因爲就是爲了孩子的好習慣纔有的。但是大人卻不能因爲自己的原因而選擇不合理的後果,它是沒辦法引導兒童思考自己的錯誤行爲,並養成正確的習慣的。

這就需要成人仔細思考自己選擇什麼樣的後果是最合適的,能夠幫助兒童認識自己的行爲所造成的的影響,這個後果和兒童的行爲之間必須不能缺少聯繫,這種聯繫不是人爲強加的聯繫。並且,要注意這一後果是否 與兒童有關,真正和兒童有關係的後果,纔可以引導兒童認真對待這一後果。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教育目標。整本書都旨在培養兒童的自主性,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當我們明確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和本書相同,便會多一些耐心,給予兒童時間和空間逐漸進步。因爲自主不僅是有自由,同時代表着責任,這一不太好衡量的範圍是更多的老師發愁的地方,因此爲了防止難於管理,大多數時候便擔當了權力的主人,任何事情都自己做主。但是,本書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相信任何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被尊重。今天在家裏,孩子皮,聽到我媽各種大罵,忽然自己腦海當中在想,我媽會這麼跟自己的老孃說話嗎?會 用到那些難聽的字眼嗎?一定不會的,這也許就是因爲對於長輩要禮貌,要尊重,所以不可以,而對於太多的認爲孩子小,就可以。無需在乎尊嚴,也可能覺得孩子根本沒有。書中說瑟斯先生的一句話“無論多小的人都是人。”一語中的……

記得書中最開始就說,沒有一種紀律教育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紀律教育問題,因此可以使用多種後果,來更好地幫助兒童認識行爲和結果之間的聯繫,進而更加有效地進步。

如果兒童不能建立因果聯繫,則需要成人幫助他們建立,引導他們從相關後果中學習。

兒童的問題可能是多種原因的,因此評估情境以及所有導致這一行爲的原因是成功綜合各種策略的關鍵。在實際問題中,綜合分析,找出合理的結果,引導兒童認識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