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行爲主義(二)

爲什麼不用行爲矯正法?因爲其中包括了對道德自主、自律及其內在動機的影響。行爲矯正法只是運用了獎勵和懲罰改變了兒童當下的行爲,而忽略了兒童長遠幸福的考慮。

它的負面影響甚多……

1.自主性遭到破壞。自己也經歷過,也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情景。在時間非常緊急的情況下,自己遇到了紅燈,而恰巧綠燈行駛的兩側都沒有車輛,你會如何選擇呢?等待漫長的1分鐘?也許就會遲到等等不可預料的糟糕後果。闖紅燈?可是,你知道的,規則是外在定製的,可是你是一個將規則內化於心的人嗎?我曾經有過很多次因爲時間緊急而闖紅燈的經歷。我從來都沒有把自己歸於道德自主的人,外界所增設的規則對我來說,雖然會有幫助,可我卻無法將他們完全認同。因爲規則都是外界添加的,不是我內心給自己設置的目標。當然了,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因爲在我的經歷中,大多數都是聽父母、聽老師規定什麼,然後自己就只能照着去做,自己能夠做主的機會少之又少。一旦有了機會,自己也沒有那個做主的習慣。這就是行爲矯正法,它讓人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降低了,認爲自己沒有能力爲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2.自我管理受限

孩子的一切都由成人來決定,這就剝奪了兒童進行自我管理的機會,人一生的成長不能完全靠外界的管制來獲得長久的成長。自制能力需要靠自身內部,長期被外界因素主導,這一能力是無法獲得的。這在鄉村的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中可以明顯對比出來。爲了成績老師一切說了算,說一不二的私立學校和給兒童一些空間,獨立思考的公立學校。很多從私立學校的走出來的孩子,原來學習成績可以很好,可是一旦進入初中,學習成績明顯不如從前,因爲初中老師不會天天守着你要求你去做,更多的靠學生的自覺,自我管理能力。而一直被安排的他們卻從未獲得這一能力。

3.成績下降

這在剛剛的第二條中也已經涉及到了,兒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和興趣。很大程度決定着成績的高低。成績的高低就是他們內心對於學習的興趣的外在體現而已,但是大多數人並不能意識到這一點。

4.問題的原因被忽視

因爲行爲糾正法只是在乎了行爲,而沒有關於結果和行爲之間的關聯,以及行爲發生的原因,因此雖然看似因爲獎勵或懲罰解決了當下的事件,但是卻並未從根本上行解決事情的源頭,沒有爲孩子遇到同一類事情解決最根本的困難。當遇到類似的因素影響時,問題行爲依然會發生。這也是爲什麼會覺得兒童的問題行爲不斷反覆的原因之一。

5.關係遭破壞

正是因爲成人會因爲兒童的行爲對錯或好壞而改變對兒童的態度(獎勵或懲罰),兒童無法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關心、尊重。又怎麼可能建立健康的關係呢?

行爲主義的背後也是不信任,因而關係一定是遭到破壞的。

6.內部動機遭到破壞

這點和之前的自我管理,成績下降都有相似的原因。外在的獎勵或懲罰破壞了兒童本身對這件事情的興趣。它指向的是外部動機,而內部動機是兒童本身的目的。獎勵能教會人們對它充滿期待以及只爲了它去做事,因此不利於自律性和自主性的健全發展。並且研究表明獎勵確實會剝奪樂趣。

回想自己這幾個月消沉的經歷,被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內心做這些事情的動機都被消散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