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手,讓孩子去體驗曼妙人生吧——《教育的情調》閱讀留痕

書到,一口氣讀了48頁,粗略統計,“體驗”二字竟出現了至少27次,且每個章節都有,可見作者對這個詞語的偏愛。

何爲體驗?從百度可知:一指親身經歷,實地領會;二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

第一篇扉頁寫到:作爲教育者,無論我們的舉動多麼充滿善意,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所表達的情境,仍然可能與孩子體驗到的那種情境,根本就對不上號。

因男孩拒絕說出一起犯錯夥伴的名字,校長非常生氣,男孩最終被罰停課五天。這個故事中的校長,無法感知到男孩的體驗。對哭泣的小丹尼不管不問,只顧進行測試的心理醫生,根本不懂小丹尼經歷了怎樣的內心體驗。媽媽陪孩子練小提琴,還沒有開始,兩個人就都在心裏希望早點結束,這樣的演奏,不會帶給孩子愉快的體驗。相對,另一位父親自己先拉大提琴,用優美的旋律感染了五歲兒子邁克,邁克打開了他的小提琴盒,開始了演奏,從而開啓了一段愉快的體驗。

我的感悟:作爲教育者既然無法真實感知孩子的體驗,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就不妨多些同理心,多些處理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擁有教育的敏感和智慧極其重要。

還有一點簡直刷新了我的認知:不要過早告訴孩子答案,體驗比答案重要,興趣比知識重要。

師: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大家在課本上劃出來,背會!

類似這樣的場景,很多老師並不陌生,我們直接交給了孩子知識,卻沒有讓孩子體驗種子發芽的奇妙過程。

好多學生可謂知識淵博,可是,他們知道的僅僅是答案而已,對很多事物沒有興趣,因爲他們缺乏體驗的過程。

並不是說所有的知識都要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然而,我們要儘可能多給孩子創造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春天陪花兒綻放,夏天去樹蔭裏聽聽蟬鳴,秋天去感受一下農民收穫的喜悅,冬天去親近雪化成水的神奇。

作爲教育者,我們給予孩子的往往很好,好比從商店裏買來的精裝積木,雖美,卻不一定有孩子自己用髒乎乎的泥巴捏的玩偶帶來的體驗更愉悅。

商店買來的魚固然可以烹飪出各種美味,但卻無法代替那種河邊悠然垂釣的體驗,更何況是人生呢,作爲父母,作爲老師,我們誰也沒有權利剝奪一個孩子體驗人生的權利。

請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曼妙人生吧!只要你願意,這樣的機會隨處可見。

兒子小時候,對裝熱水的鋁壺感興趣,因怕他燙傷,被我多次阻止,可小傢伙越發好奇,於是,在一次盛滿開水後,我讓兒子用小手去摸了摸壺嘴,一聲意料之中的尖叫,從此,再不打熱水壺的主意。

由此可見,即使痛苦的體驗也是人生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