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曼妙人生吧——《教育的情调》阅读留痕

书到,一口气读了48页,粗略统计,“体验”二字竟出现了至少27次,且每个章节都有,可见作者对这个词语的偏爱。

何为体验?从百度可知:一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第一篇扉页写到: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因男孩拒绝说出一起犯错伙伴的名字,校长非常生气,男孩最终被罚停课五天。这个故事中的校长,无法感知到男孩的体验。对哭泣的小丹尼不管不问,只顾进行测试的心理医生,根本不懂小丹尼经历了怎样的内心体验。妈妈陪孩子练小提琴,还没有开始,两个人就都在心里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演奏,不会带给孩子愉快的体验。相对,另一位父亲自己先拉大提琴,用优美的旋律感染了五岁儿子迈克,迈克打开了他的小提琴盒,开始了演奏,从而开启了一段愉快的体验。

我的感悟:作为教育者既然无法真实感知孩子的体验,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就不妨多些同理心,多些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拥有教育的敏感和智慧极其重要。

还有一点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不要过早告诉孩子答案,体验比答案重要,兴趣比知识重要。

师: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大家在课本上划出来,背会!

类似这样的场景,很多老师并不陌生,我们直接交给了孩子知识,却没有让孩子体验种子发芽的奇妙过程。

好多学生可谓知识渊博,可是,他们知道的仅仅是答案而已,对很多事物没有兴趣,因为他们缺乏体验的过程。

并不是说所有的知识都要经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然而,我们要尽可能多给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春天陪花儿绽放,夏天去树荫里听听蝉鸣,秋天去感受一下农民收获的喜悦,冬天去亲近雪化成水的神奇。

作为教育者,我们给予孩子的往往很好,好比从商店里买来的精装积木,虽美,却不一定有孩子自己用脏乎乎的泥巴捏的玩偶带来的体验更愉悦。

商店买来的鱼固然可以烹饪出各种美味,但却无法代替那种河边悠然垂钓的体验,更何况是人生呢,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谁也没有权利剥夺一个孩子体验人生的权利。

请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曼妙人生吧!只要你愿意,这样的机会随处可见。

儿子小时候,对装热水的铝壶感兴趣,因怕他烫伤,被我多次阻止,可小家伙越发好奇,于是,在一次盛满开水后,我让儿子用小手去摸了摸壶嘴,一声意料之中的尖叫,从此,再不打热水壶的主意。

由此可见,即使痛苦的体验也是人生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