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不寿,温润如玉01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自出生起,她便一直佩戴着刻了“情深不寿”的玉佩。

午后,阳台上,微风轻轻拂起如瀑布般的发。她怔怔出神。枷锁一般的处境,人小言微。她已经不知道如何走出这个世界,去熙熙攘攘的世界生活。

她有个诺大的书房,布满了整个墙壁。她需要学习很多才能,然而最爱的便是一人拿书自处。

要么就是作画。骨子里喜静,怕吵。周围的环境浸染下,无论到哪里,她都给人种安静如初的感觉。

初夏夜晚,她怔怔出神望着阳台外的星空中最闪耀的一颗星。每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合并双手,缓缓闭上双眼祈祷:你在那里还好吗?每当雷雨季节,雷电交加时刻,她都会觉得哥哥在陪着她。

她不害怕,因为有哥哥陪伴着她。她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比如,虽然哥哥车祸去世了,但是哥哥去世前,悄悄地告诉她,他只是去遥远的地方去待著,他会看着她长大。

如果想念他,夜晚中最闪耀的那颗星便是他。十年了,她看着星空物语,慢慢地走到现在的她。她是乖巧的妹妹,可是哥哥在天堂还好吗?

诺大的家里,永远只有她一个人。哥哥车祸去世后,妈妈开始讨厌她,他觉得如果不是她不注意交通规则,那么哥哥就不会死。

那一天开始,她失去了妈妈和哥哥。那爸爸呢?爸爸准备再要一个孩子,哪怕他真的很喜欢她。

儿孙满堂,谁人不想。妈妈寡情薄义,爸爸顾不到她。物质上从不亏待她,只要他能给就给她。五岁那年,因为哥哥的离去,妈妈承受不了。毅然决然离开她的身边,爸爸也离开了她。

她被留下来了,被安插了新身份,她和一位爱好书法老者在一起。她是他的孙女,只不过,这一呆就是很多年,只有他们俩个。

她不介意,因为爷爷给予她很多精神上的供养。但是她需要父母爱她。

老人在她步入少女年华时去世,她偶尔会收到爸爸的来信。家中有保姆,吃穿不愁。她爱国画,经常会在后院,在阳光明媚时候去做画。

偶尔她会研究她佩戴的玉佩。爷爷酷爱阅读,他和她说过,情深不寿,温润如玉的话。八岁的时候,她记得爷爷说过,这是取材于金庸的原创。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做人的一种状态,出自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释义一个人太聪明智慧便会对自己有损伤,过于沉迷和执着的感情不会持续长久,过于突出的人势必会受到屈辱,君子应该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

那时候,不懂得,但随着时光流逝,某种不言而喻的感受深入人心。老者曾告诉她,佛法修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提供帮助和借鉴。她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悟性。

开始懵懵懂懂了解世界的时候,她就浸润在一群睿智的老者人群里。都是白首老者,都是博览群书,你说活明白了,或许也没有。至少一群人的思想格局都是维度极广。

她最喜欢的一句话便是他们说的,古人云:三十而立。然而,有的人活了三十年就像孩子一般的心智,而有些人活了三十年倒像活了一辈子。

她想这句话的时候,此刻她圈坐在落地窗旁边,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照射在书房。那明亮的光反射在她的眼球里,那一刹那,她睁不开眼睛,微微自闭。

享受那一刻的温暖。那群老者最喜欢的孩子,大概就是她了,因为她活泼开朗可爱,虽然有时候安静下来过于沉静。

但那不妨碍他们爱她。一群从文革时期过来的,经历过常人所不能忍走到如今社会地位,想必每个人都是内心深处极其强大。

她知道,作为老者,慈眉善目,心胸必然开阔。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群老者在她尚年幼时,但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从来不会给她的思维设限。无下限地用观点,用经验,用数不清的晦涩难懂的书籍来填满她的思维。

让她一点点形成自己的维度。而且这个维度无上限。爷爷去世后,她每天厮混于爷爷老友里。有人教授她书法,有人和她讨论天文地理。

有人和她讨论茶道,棋艺。有人和她讨论人生,讨论情感,讨论世事维艰。所谓知无不言,学海无涯,毫无境头。对于独居老人而言,有个小娃娃陪伴才是幸福的。

于他们而言,子女必然有他们的生活。在百善孝为先的国度,他们的思维方式,极其简单。没有所谓的道德绑架,他们一二个似乎早就活明白了。

孩子于他们而言就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如若在社会有所谓作为,那也是他们成就。不干涉,不道德绑架。他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从事科学研究。

她从不过多询问,偶尔见到那些叔叔阿姨,她也是极其淡然,从不多问。她是个好奇心过重的孩子,但是不代表毫无节制地刨根问底。青葱岁月里,一个人被送了很多本书,就连爷爷去世后,她除了掉泪,就是一句话都不多说。关在书房,不停地看那些超脱物外的思想。

为此,可急坏了门外的那群老者,一二个着急过度,叫回了一群儿女。最终知道看见她开始进食,才放那些忙的脱层皮的儿女回归工作。她都明白,她在爷爷去世的那段时间,看了很多很多她视为洪水猛兽的书籍。

一度陷入思想困境。一群睿智的老者,等待着她的观后感,无论什么书籍,他们希望她都可以得出点启发。不停地点拨她的思想,与同龄人相比,当别人活在美好的童话里的时候,她可能都不知道 童话为何物。她只知道,每本书都呈现出来不同的世界观,有时候有点应接不暇。

没办法,只能慢慢梳理。不过,她从来都不害怕。而后几年时光,思想格局不停地扩大的同时,会给予自己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感。

当你懂的自己所不懂的时候,大脑潜意识会涌来更多的困惑。所以,她常常觉得,古人云:四十为不惑之年,也是骗人的。人这一生,从有意识起就开始了困惑,而且永不停息。

她经常看见家里里里外外,隔几年便要换家具。因为毁坏了,得换新的。那么人呢?人也可以换吗?她由此想到了婚姻。

她想到了《失乐园》里面有一段话,女主说:“一旦结了婚就不容许再去爱别人了。爱上了丈夫以外的人,马上会被说成是偷情、无耻,等等。当然,因为相爱而结婚,后来又不爱对方了是不对,可是,人的感情不会一成不变的呀。

就像是二十岁时喜欢的音乐或小说,到了三四十岁时就觉得无聊了,不喜欢了一样。何况二十岁喜欢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不喜欢了,也是完全可能的。

音乐或小说后来不喜欢了,别人不会说什么,甚至还说你进步了,可是不喜欢一个人了,为什么就不行呢?”

男主说:“因为既然结婚的时候海誓山盟,那就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可是实在过不下去时,只好老老实实表示歉意,或者支付一些赔偿费,就和对方分开了。”“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会受到别人的斥责和侮辱呢?”“因为男女之间,或夫妇之间不是仅仅由好恶来决定的。”

这应该是社会的进步吧。如果婚姻毁坏了是不是也应该换人呢?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如何,道德绑架就是一种不人性的一种做法。这世界是残酷的,我们可以不爱它,但是也不要恨它,而是认识它,接纳它;珍惜你身边的美好,亲情、爱情、友情,也许什么都敌不过时间、利益和考验,但是在它们美好的每一天,都感激它;活着的每一天,都尽可能地做到人格独立,能力独立,经济独立。

有一句话说“蹲在树上的鸟为什么不害怕树枝断掉?因为它相信的是自己的翅膀,而不是树枝。无论放在婚姻还是任何人际关系里,都是赞绝了的一句话。

不想痛苦,唯有自身强大。她这时候会想起,爷爷常常和她说一句话,内心要强大。

简而言之是要有种无为而治的心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