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和老爸掉水里先救谁?

      老婆老妈掉河里先救谁?这个对无数男人的灵魂拷问,对于不少女人也是个无比纠结的问题。

    今天有幸听了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讲授的“论语与儒家文化精要”的讲座。期间杨先生也提到了这个灵魂拷问。杨先生的回答是,百善孝为先,应该救老妈。并且作为贤德的女性,应当用最后一口气拼尽全力告诉丈夫要先救婆婆,否则如遇不幸老公会遗憾自责。如一旦皆大欢喜被救,多年后若再次不幸落水,上行下效你儿子也会把生的权利留给你。此后,杨先生还幽默的开玩笑说,如此贤德的女性,大概也不可能落水。

    期间若干假设的可能性不再赘言,我当时就想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那就是如果相同场景,落水的是老公和老爸呢?那先救谁?带着疑问我在课间询问杨先生,杨先生思考片刻,笑言情景太过离奇,然后反问:你想先救谁?我说救离我最近的人。杨先生说不可以把现代就救援放在一个哲学层面。于是我追问,既然如此,那个落水的那个丈夫是不是要如前面贤德的妻子那样拼尽全力大喊一声“不要救我,先救你爸”。杨先生摇着头笑而不语。

    近年国学兴盛,各式各样的女德班方兴未艾,一时间三纲五常换了个旧时模样就涂脂抹粉的走上台面。“夫为妻纲”成为了女德追捧者的主心骨,还把夫妻关系不和谐的锅硬硬的甩到了女性头上 ,一边说不是让女子绝对顺从男子任人打骂,一边又强调丈夫是家庭中的主体引领者。在他们眼中,女人不过是有些无知有些懵懂的小可爱,需要丈夫的支持与扶持,没有打骂就应该欢天喜地感恩戴德。就像烈女传中的班婕妤,能给老公挡猛兽,能给老公伺候妈,能给老公新欢让位置,能对老公一点点的小示好感激涕零。我分明看到了一个血淋淋的一个出来“惨”字。

      中国历史上历来不喜欢自我的女性,不喜欢她们的独立,因为地母一样的女子历来是宽广、包容,她们低到尘埃中,用自己的卑微哄擡起某些男人那一点点不可救药的自大,无论张贤亮笔下的马樱花还是郁达夫笔下一个个等待落难公子救赎的卑微女性,她们的隐忍和等待就成为了后世称赞的金字招牌。

      孙荃和张幼仪应当就是女德的代表。被弃前,为妻为母为媳做的兢兢业业;被弃后,依然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孝敬公婆,对于背叛者饱含深情。同一时代的蒋碧薇则是不少人口中的绝情人,人们只记得为了让她同意离婚,徐悲鸿付出了100张徐亲笔画、100万分手费、40张古画、每月4万抚养费…,一度濒临破产,还累坏身体。但是却忘记当年她抛弃富贵,无怨无悔的支持了一个贫困的鳏夫成为艺术家。而当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出现时,她却从白月光变成让人生厌的白饭粒,她看似苛刻的离婚条件在我看来才是对她上一段感情最大的尊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男女差异性越来越小,硬生生将改装后的女德推到台前,用新女德标榜男性的权威与宽容,是一种绝对的时代倒退,也是对妇女的极大不尊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