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值得》這本書告訴我:人間,值得

文:爲媜

如果不讀書,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我無法想象。因爲,讀書已經成爲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讀書,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標籤。沒有讀書,就不成其爲我。讀書,伴我度過了人生當中一次次灰暗的日子。讀書給與我的精神滋養,使我經受住了人世的一次次挫折和苦難。

其實,一個人讀什麼書,與什麼樣的書相遇,都是有其緣分的。

比如,寒假期間,我與《人間值得》這本書的相遇,我想就是一種冥冥中的註定。這本書,就是來幫助我鞏固自己內心的許多想法的,它使我近幾年在心中積澱的自己以前忽略的、但是現在成爲顯性內容的想法更加堅定了。

《人間值得》是描述日本的一位90歲的心理醫生恆子奶奶寫給生活的哲理小書。內容通俗易懂,不晦澀難懂,讀起來很讓人輕鬆。如果集中注意力,大約兩三個小時就能讀完。雖然語言樸實無華,但是放下書籍,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蘊含其中,如涓涓細流滋潤人的心田。

放下書籍,我能夠回憶起來的其中的話語,我想就是這本書對我衝擊最大的部分。

“不要期待過多,對生活中的小事要心存感激”“不要別人的給與理所當然,感謝你所得到的,並且不要奢求更多”‘“當你想到這麼努力,爲什麼沒有得到回報,也許對待別人就會變得苛刻”。這是書中強調的,這也是這幾年我的經歷給我的很深的體會。在我的老公罹患癌症到去世後這段幾年時間裏,我對於世間的親密關係有了心靈的徹底洗牌過程。在老公生病期間,我處在了深深的絕望和無助當中,我渴望他人,尤其是親朋好友能夠以符合我的期待的方式來關愛我,比如從情感上、經濟上等方面幫助我,我內心裏有一個很深的信念:他們應該幫助我。現實生活當中,他們確實也在幫助我。但是,與我的期望相差甚遠。對此,我深深地難過和絕望。尤其是我平日裏幫助過的人,在我困難的時候,卻沒有表現出我曾經對對方的關愛之情。我真是傷心透頂。

那段時間,我對親情、友情和愛情是深深地絕望。但是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後,我逐漸地釋懷了。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是你的救世主。別人能夠幫你,是你的幸運,你要心存感恩;別人不能幫你,那是必然的命運,你要學會接受。他人也有自己的困難和難言之隱,要懂得體諒和包容。尤其是在我一個人帶孩子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人情往來的事情,有的時候,份子錢是需要很大一筆開支的,自己也有捉襟見肘的時候。那時,我就理解了別人的言行,尤其是理解了我的一些貧窮的至親不能幫助我的行爲。每一個人生活地都不容易。我們不能用自己的不容易來要求別人來同情你。

“不要試圖通過改變他人獲得快樂,而是多想‘自己如何做纔會快樂’或“怎麼努力讓自己在這裏心情愉快地度過”,我覺得這纔是應該考慮的關鍵”。看到這段話時,我就好像這句話專門是寫給自己的。這是我十五年婚姻的痛苦教訓。我的老公因罹患癌症病逝兩年了。我對不起自己的老公。因爲,過去的婚姻中,我們的婚姻一直處在我期望他成長我希望的樣子。比如,他不善人際交往,我希望他在這個方面八面玲瓏;他生活得特別宅,一年四季除了工作,就是在家,連樓下的公園都很少去。而我希望一種旅遊、休閒的生活方式。結婚十幾年,從沒有帶我出去旅遊過,性格浪漫的我,內心非常的失落。在他成爲律師後,覺得有條件了,就一次次與他交談,必須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換一種活法,而每次溝通的結果就是失敗而歸。我對他失望至極。如果我不提議買房子、買車子,他從不對這些感興趣。一個大律師,居然一開始都不使用微信,電腦都拒絕購買。因此,作爲一個大學老師,一個大律師的家庭,家裏是沒有電腦的。他微信是在我威逼利誘之下才開始使用。他就像一個裝在套子裏的古人。我覺得生活沒有任何的希望,看不到未來,內心非常的壓抑。一次次與他交談,希望他改變,可是他依舊如故。我失望,我絕望,我放棄了溝通。

直到他生病,我開始懊悔、自責。我一直自責是不是自己給了他太大的壓力,是不是不夠體貼和理解他。當然,我內心也蘊涵着深深的憤怒。覺得他真是無能又失敗。但是自責之心一直紮根在我的心理。我與我的心理體驗師就這一部分交談過多次。她說,你沒有錯。你有權利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一個男人如果深愛你,他怎麼會讓你生活得如此壓抑和痛苦。當時,我淚流面面。在十五年的額婚姻生活裏,我確實過得很辛苦,很壓抑。我覺得我們沒有活成我自己。

但是,我開始我反思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言行。我覺得自己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我把幸福人生的實現寄託在一個男人身上,而沒有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如何讓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人上面。把關注點、把精力用在了他身上,忘卻了自己的成長。而他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老公用失去生命這樣的悲劇深深地教育了我。在婚姻中,如果想讓婚姻繼續,最好的方式是,我們每個人就做他真實的自己。每一個人都以他最舒服的形式在婚姻中存在着。哪怕這個方式是對方不喜歡的、極其厭煩的方式。當然,婚姻是需要經營。一個人如果深愛對方並對婚姻負責,從愛和道義上,他應該考慮對方的感受,努力爲了愛對方,而最初改變。可是這樣的人,在婚姻中畢竟是少數人,因爲改變是痛苦的,每一個人都習慣了幾十年的生活方式,一下子改變是很難得。我們都希望自己呆在舒適的環境裏,不想改變的。因此,在婚姻中,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就好。你如果想讓婚姻繼續,就必須接受這一點。如果你想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隻能靠你自己努力去爭取。如果對方願意爲了你改變,那是你的幸運。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者受傷,意識到‘這個人原來是這樣’,那就改變與之相處的距離”“人際關係的祕密在於‘距離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看到這句話時,一下子對我當前的人際交往存在的一些困惑給到了答案。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一直是給人老好人的形象。很難拒絕別人。對別人做出的要求有求必應。我曾經對有的人,傾注了太多了經歷,甚至爲了讓對方滿意,有時深夜寫東西到通宿。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讓對方不滿意了,就衝自己大喊大叫,深深地傷了自己的心。或者是自己的做法沒有達到對方的滿意程度了,對方就明顯地表示出不滿,態度呈現180度大轉彎。這讓自己十分失望。但是我表面上沒有任何的情緒表現,但是內心卻非常難過。我在你想如何與這樣的人交往?我腦補了各種寬容大度對待對方的方式,但是我內心的委屈和憤怒又沒有辦法消解。看到這句話後,我對自己的處事方式有了堅定的想法:再也不想讓自己受委屈。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沒有必要再讓對方滿意,而讓自己痛苦,該與對方保持距離就要保持距離,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與其在這份讓自己痛苦的關係上自我消耗着,不如瀟灑一點。

“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衝突、壓力就會減少。”“恆子老師是一個慾望很低的人。她總是穿着得體的衣服,從來沒有拎過昂貴的包,佩戴過奢華的飾品。她既不追求美食,也沒有購物的慾望。除了對金錢、物質沒有慾望,在她近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過什麼名譽和地位。”讀到這些時,我內心是非常受觸動的,因爲這正是我現在的心態。可是老公去世前,我的心態可不是如此呀。我羨慕別人住大房子,我羨慕別人擁有較高的地位和名譽,我希望老公給我帶來那樣的生活。可是,老公的突然離去,讓我徹底的幡然醒悟。我對於名譽和地位不再感興趣。我不再羨慕別人的生活,我開始享受自己的擁有的一切。生活在蝸居里,我覺得知足,因爲,我發現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我不再關心自己知否在單位是優秀,我甚至發誓在單位裏永遠不評優。覺得這真是一種負累。

在這本書裏,寫到:“每天都要充實”“要過上更加舒適的生活”“要進一步提升職業技能,更加積極活躍”......現代社會的主流想法完全受到歐美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我們無意中被這些“更加如何”的觀點所煽動。當我們想要“更加如何”時,“我們應該如何”時,“覺得這樣下去可以嗎”,我們的內心就會陷入不滿、痛苦和不安中。書中提到,比如自己和同事相比,和朋友相比,和其他人相比,發現“自己還沒有的東西”,就覺得“自己還不行”,因此產生了自我厭惡,心生憂鬱。或者“由於某些原因,自己總是不順”,於是就開始埋怨他人,焦慮氣氛。讀到這裏,我覺得這怎麼是在寫過去的自己呢。過去的自己自卑,覺得事事不如人,生活和工作都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自卑、抑鬱成爲了自己的性格底色。當然,內心又是非常的傲嬌。我就再這樣的心理矛盾中生活中。因爲自卑,使自己原本的才能未能得到很好地發揮。

書中寫到,恆子老師從不和別人比較。在單位,當比她年輕的醫生升職,待遇比她高時,她完全不在意,她也不會感到不滿。“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這句話特別觸動我。正是因爲這樣的想法,恆子老師在同一個單位連續工作幾十年,但是她從來沒有和別人發生過沖突,也沒有捲入過人際關係的糾纏中。但她又不是一個冷談的人,而是需要她幫忙,她就盡力幫忙。“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實踐他人的人生,我們不需要追求別人的腳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沒有必要和他人比較”。真是醍醐灌頂啊。這正是我當下的心理現實。我更加確認我自己後半生的人生信念了。隨着歲月的遷移,我對人際關係有了更加理性的認知。不過度捲入,但是也不刻意疏離。與人交往一定保持適度的距離,即便是親密關係也是如此,不過分讓自己陷入沒有自我的狀態中,給對方舒適的心理空間,也給自己自尊、自愛的成長空間。對待同事,要熱情,善良,但是不對對方有期望、有要求。對於自己無能爲力的事情,要學會拒絕,不讓自己陷入老好人的狀態中。不再與人攀比,因爲我知道永遠會有各方面比我好的人,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珍惜當下的擁有。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讓自己特別有感觸,那就是恆子老師對“孤獨”的看法。這部分之所以觸動我,是因爲,這兩年在老公去世之後,我對“孤獨”的體會特別深。曾經我也秉持書中所寫的一些人對“孤獨”的負面的認知:認爲“孤獨是壞事,是寂寞,是羞恥,是悽慘”......當讀到這些的時候,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因爲,我也曾經確實這麼認爲的呀。我確實覺得我自己成爲了一個寡婦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是非常悽慘的。我每每想到在這個偌大的都市裏,就我和兒子兩個人相依爲命,我就覺得我們娘倆特別可憐,常常是內心升騰起的孤獨無助感深深地淹沒了自己,讓自己常常陷入抑鬱的狀態。在《人間值得》這本書中,作者寫道:孤獨不等於寂寞,接受孤獨的美妙,生活處處有樂趣。我讀後,心理真是亮堂的很!其實,現在的自己已經開始轉變對孤獨的悽慘的看法,開始接受孤獨的美好呢。恆子老師反覆表達了一個觀點: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在生活。沒有人百分之百爲你提供幫助,也沒有人整天會關注你。對恆子老師來說,孤獨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所以即便她是一個人,她也從未感到不安和恐懼,因爲認爲這是人生的本意。

孤獨是人生的本意?多麼美妙的說法呀。我現在確實也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美妙了。書中寫到:由於害怕孤獨,就會迎合別人,或者對被人妥協,從而使自己痛苦不堪。因爲,有的人不讓自己感覺孤獨,就會努力與別人建立關係,並試圖“密不可分”,由於不是出於本意的交往,結果只會是讓自己痛苦不已。因爲任何離開本心的行爲,結果都是痛苦的。恆子老師說,與人交往並不容易,沒有人能夠做到絕對公允,完美,她人生的座右銘是:能夠照亮某個角落就足夠了。也就是說,無須功成名就,只要在自己所在的環境當中釋放自己的能量就可以了。無論是在職稱還是在家庭中,能夠給與別人提供溫暖就足夠了。讀到這些文字時,很是溫暖我。因爲這些也是我自己當下對待自己工作的態度。

《人間值得》這本只有二百來頁的小書,卻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我們讀書其實都在讀自己,我們喜歡某些書,其實是喜歡書中描寫的狀態,符合了自成長的心跡。一本書出現在你的生命力,絕非是偶然,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力量的安排。當一個人內心充溢着一種強烈的信念時,這種強大的信念會驅使一個人去靠近那些與自己的內心信念相契合的東西。這也許就是常常看到的一句話:當你渴望一件事情時,全世界都會來成全你!我想這就是這本書出現在我生命裏的原因。如果是早幾年,這本書出現我的視野當中,我是沒有興趣去讀它的,因爲過去的自己一直活在物慾和比較的世界裏。物慾和比較的心態已經深深地“控制”了我的身心,就如同着魔一樣,任何法術否無法使我從中醒來。

直到老公的病逝,這個人生的重大的“喪失”,讓我開始思考我過往的人生。如果一種人生的巨大喪失否不能使自己清醒,那這樣的悲劇,也許還會繼續重演。好在,我甦醒了。

感謝《人間值得》這本書,讓我知道人間,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