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这本书告诉我:人间,值得

文:为媜

如果不读书,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我无法想象。因为,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读书,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标签。没有读书,就不成其为我。读书,伴我度过了人生当中一次次灰暗的日子。读书给与我的精神滋养,使我经受住了人世的一次次挫折和苦难。

其实,一个人读什么书,与什么样的书相遇,都是有其缘分的。

比如,寒假期间,我与《人间值得》这本书的相遇,我想就是一种冥冥中的注定。这本书,就是来帮助我巩固自己内心的许多想法的,它使我近几年在心中积淀的自己以前忽略的、但是现在成为显性内容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人间值得》是描述日本的一位90岁的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写给生活的哲理小书。内容通俗易懂,不晦涩难懂,读起来很让人轻松。如果集中注意力,大约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是放下书籍,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蕴含其中,如涓涓细流滋润人的心田。

放下书籍,我能够回忆起来的其中的话语,我想就是这本书对我冲击最大的部分。

“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要心存感激”“不要别人的给与理所当然,感谢你所得到的,并且不要奢求更多”‘“当你想到这么努力,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也许对待别人就会变得苛刻”。这是书中强调的,这也是这几年我的经历给我的很深的体会。在我的老公罹患癌症到去世后这段几年时间里,我对于世间的亲密关系有了心灵的彻底洗牌过程。在老公生病期间,我处在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助当中,我渴望他人,尤其是亲朋好友能够以符合我的期待的方式来关爱我,比如从情感上、经济上等方面帮助我,我内心里有一个很深的信念:他们应该帮助我。现实生活当中,他们确实也在帮助我。但是,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对此,我深深地难过和绝望。尤其是我平日里帮助过的人,在我困难的时候,却没有表现出我曾经对对方的关爱之情。我真是伤心透顶。

那段时间,我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深深地绝望。但是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我逐渐地释怀了。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是你的救世主。别人能够帮你,是你的幸运,你要心存感恩;别人不能帮你,那是必然的命运,你要学会接受。他人也有自己的困难和难言之隐,要懂得体谅和包容。尤其是在我一个人带孩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人情往来的事情,有的时候,份子钱是需要很大一笔开支的,自己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那时,我就理解了别人的言行,尤其是理解了我的一些贫穷的至亲不能帮助我的行为。每一个人生活地都不容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不容易来要求别人来同情你。

“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获得快乐,而是多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看到这段话时,我就好像这句话专门是写给自己的。这是我十五年婚姻的痛苦教训。我的老公因罹患癌症病逝两年了。我对不起自己的老公。因为,过去的婚姻中,我们的婚姻一直处在我期望他成长我希望的样子。比如,他不善人际交往,我希望他在这个方面八面玲珑;他生活得特别宅,一年四季除了工作,就是在家,连楼下的公园都很少去。而我希望一种旅游、休闲的生活方式。结婚十几年,从没有带我出去旅游过,性格浪漫的我,内心非常的失落。在他成为律师后,觉得有条件了,就一次次与他交谈,必须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换一种活法,而每次沟通的结果就是失败而归。我对他失望至极。如果我不提议买房子、买车子,他从不对这些感兴趣。一个大律师,居然一开始都不使用微信,电脑都拒绝购买。因此,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一个大律师的家庭,家里是没有电脑的。他微信是在我威逼利诱之下才开始使用。他就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古人。我觉得生活没有任何的希望,看不到未来,内心非常的压抑。一次次与他交谈,希望他改变,可是他依旧如故。我失望,我绝望,我放弃了沟通。

直到他生病,我开始懊悔、自责。我一直自责是不是自己给了他太大的压力,是不是不够体贴和理解他。当然,我内心也蕴涵着深深的愤怒。觉得他真是无能又失败。但是自责之心一直扎根在我的心理。我与我的心理体验师就这一部分交谈过多次。她说,你没有错。你有权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一个男人如果深爱你,他怎么会让你生活得如此压抑和痛苦。当时,我泪流面面。在十五年的额婚姻生活里,我确实过得很辛苦,很压抑。我觉得我们没有活成我自己。

但是,我开始我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言行。我觉得自己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我把幸福人生的实现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而没有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用在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上面。把关注点、把精力用在了他身上,忘却了自己的成长。而他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老公用失去生命这样的悲剧深深地教育了我。在婚姻中,如果想让婚姻继续,最好的方式是,我们每个人就做他真实的自己。每一个人都以他最舒服的形式在婚姻中存在着。哪怕这个方式是对方不喜欢的、极其厌烦的方式。当然,婚姻是需要经营。一个人如果深爱对方并对婚姻负责,从爱和道义上,他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努力为了爱对方,而最初改变。可是这样的人,在婚姻中毕竟是少数人,因为改变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一下子改变是很难得。我们都希望自己呆在舒适的环境里,不想改变的。因此,在婚姻中,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你如果想让婚姻继续,就必须接受这一点。如果你想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只能靠你自己努力去争取。如果对方愿意为了你改变,那是你的幸运。

“如果感到不舒服或者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改变与之相处的距离”“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看到这句话时,一下子对我当前的人际交往存在的一些困惑给到了答案。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一直是给人老好人的形象。很难拒绝别人。对别人做出的要求有求必应。我曾经对有的人,倾注了太多了经历,甚至为了让对方满意,有时深夜写东西到通宿。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让对方不满意了,就冲自己大喊大叫,深深地伤了自己的心。或者是自己的做法没有达到对方的满意程度了,对方就明显地表示出不满,态度呈现180度大转弯。这让自己十分失望。但是我表面上没有任何的情绪表现,但是内心却非常难过。我在你想如何与这样的人交往?我脑补了各种宽容大度对待对方的方式,但是我内心的委屈和愤怒又没有办法消解。看到这句话后,我对自己的处事方式有了坚定的想法:再也不想让自己受委屈。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没有必要再让对方满意,而让自己痛苦,该与对方保持距离就要保持距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与其在这份让自己痛苦的关系上自我消耗着,不如潇洒一点。

“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冲突、压力就会减少。”“恒子老师是一个欲望很低的人。她总是穿着得体的衣服,从来没有拎过昂贵的包,佩戴过奢华的饰品。她既不追求美食,也没有购物的欲望。除了对金钱、物质没有欲望,在她近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过什么名誉和地位。”读到这些时,我内心是非常受触动的,因为这正是我现在的心态。可是老公去世前,我的心态可不是如此呀。我羡慕别人住大房子,我羡慕别人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名誉,我希望老公给我带来那样的生活。可是,老公的突然离去,让我彻底的幡然醒悟。我对于名誉和地位不再感兴趣。我不再羡慕别人的生活,我开始享受自己的拥有的一切。生活在蜗居里,我觉得知足,因为,我发现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我不再关心自己知否在单位是优秀,我甚至发誓在单位里永远不评优。觉得这真是一种负累。

在这本书里,写到:“每天都要充实”“要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更加积极活跃”......现代社会的主流想法完全受到欧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们无意中被这些“更加如何”的观点所煽动。当我们想要“更加如何”时,“我们应该如何”时,“觉得这样下去可以吗”,我们的内心就会陷入不满、痛苦和不安中。书中提到,比如自己和同事相比,和朋友相比,和其他人相比,发现“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就觉得“自己还不行”,因此产生了自我厌恶,心生忧郁。或者“由于某些原因,自己总是不顺”,于是就开始埋怨他人,焦虑气氛。读到这里,我觉得这怎么是在写过去的自己呢。过去的自己自卑,觉得事事不如人,生活和工作都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自卑、抑郁成为了自己的性格底色。当然,内心又是非常的傲娇。我就再这样的心理矛盾中生活中。因为自卑,使自己原本的才能未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书中写到,恒子老师从不和别人比较。在单位,当比她年轻的医生升职,待遇比她高时,她完全不在意,她也不会感到不满。“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这句话特别触动我。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恒子老师在同一个单位连续工作几十年,但是她从来没有和别人发生过冲突,也没有卷入过人际关系的纠缠中。但她又不是一个冷谈的人,而是需要她帮忙,她就尽力帮忙。“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求别人的脚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没有必要和他人比较”。真是醍醐灌顶啊。这正是我当下的心理现实。我更加确认我自己后半生的人生信念了。随着岁月的迁移,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不过度卷入,但是也不刻意疏离。与人交往一定保持适度的距离,即便是亲密关系也是如此,不过分让自己陷入没有自我的状态中,给对方舒适的心理空间,也给自己自尊、自爱的成长空间。对待同事,要热情,善良,但是不对对方有期望、有要求。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要学会拒绝,不让自己陷入老好人的状态中。不再与人攀比,因为我知道永远会有各方面比我好的人,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的拥有。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地方让自己特别有感触,那就是恒子老师对“孤独”的看法。这部分之所以触动我,是因为,这两年在老公去世之后,我对“孤独”的体会特别深。曾经我也秉持书中所写的一些人对“孤独”的负面的认知:认为“孤独是坏事,是寂寞,是羞耻,是凄惨”......当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因为,我也曾经确实这么认为的呀。我确实觉得我自己成为了一个寡妇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是非常凄惨的。我每每想到在这个偌大的都市里,就我和儿子两个人相依为命,我就觉得我们娘俩特别可怜,常常是内心升腾起的孤独无助感深深地淹没了自己,让自己常常陷入抑郁的状态。在《人间值得》这本书中,作者写道: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的美妙,生活处处有乐趣。我读后,心理真是亮堂的很!其实,现在的自己已经开始转变对孤独的凄惨的看法,开始接受孤独的美好呢。恒子老师反复表达了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没有人百分之百为你提供帮助,也没有人整天会关注你。对恒子老师来说,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即便她是一个人,她也从未感到不安和恐惧,因为认为这是人生的本意。

孤独是人生的本意?多么美妙的说法呀。我现在确实也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美妙了。书中写到:由于害怕孤独,就会迎合别人,或者对被人妥协,从而使自己痛苦不堪。因为,有的人不让自己感觉孤独,就会努力与别人建立关系,并试图“密不可分”,由于不是出于本意的交往,结果只会是让自己痛苦不已。因为任何离开本心的行为,结果都是痛苦的。恒子老师说,与人交往并不容易,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公允,完美,她人生的座右铭是:能够照亮某个角落就足够了。也就是说,无须功成名就,只要在自己所在的环境当中释放自己的能量就可以了。无论是在职称还是在家庭中,能够给与别人提供温暖就足够了。读到这些文字时,很是温暖我。因为这些也是我自己当下对待自己工作的态度。

《人间值得》这本只有二百来页的小书,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我们读书其实都在读自己,我们喜欢某些书,其实是喜欢书中描写的状态,符合了自成长的心迹。一本书出现在你的生命力,绝非是偶然,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的安排。当一个人内心充溢着一种强烈的信念时,这种强大的信念会驱使一个人去靠近那些与自己的内心信念相契合的东西。这也许就是常常看到的一句话:当你渴望一件事情时,全世界都会来成全你!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原因。如果是早几年,这本书出现我的视野当中,我是没有兴趣去读它的,因为过去的自己一直活在物欲和比较的世界里。物欲和比较的心态已经深深地“控制”了我的身心,就如同着魔一样,任何法术否无法使我从中醒来。

直到老公的病逝,这个人生的重大的“丧失”,让我开始思考我过往的人生。如果一种人生的巨大丧失否不能使自己清醒,那这样的悲剧,也许还会继续重演。好在,我苏醒了。

感谢《人间值得》这本书,让我知道人间,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