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筆記31|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水的氣化/三種由來及處方

這一篇過去在中醫裏很難解釋,因爲涉及水的問題,當你瞭解了中醫水的觀念時,這一篇就不難理解了。

一、水的氣化觀念

《內經》裏水的氣化觀念是:肺(金)法象天,越高的地方氣候越冷,天是虛空的,正常人是虛的,故“虛”是不會死人的,人死在“實”上。心臓(火)不斷搏動產生的熱,遺熱到小腸(火),當小腸火很盛時,喫下去的東西中有兩種水:1、喝的水,到胃裏就氣化掉了;2、食物裏的水,經胃的研磨後到小腸,小腸的火把食物消化,水和糟粕進入大腸(金),大腸的水受到小腸火的加熱後氣化回到肺(金),兩個金是相通的。大腸的腸壁把糟粕過濾掉,只有乾淨的水才上升進入肺。如果肺裏有實,水就上不去,便回到大腸,所以肺癌一定會下利,肺癌治到不下利了就說明治好了。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好的人體生理學和病理學,這套體系已經很完整了,不需要X光、不需要驗血報告,從外面望聞問切就知道里面是什麼了。

如果心臟力量不夠,小腸的溫度也就不夠了,大腸的水就無法氣化,水跟着糟粕一起下來就成下利,中醫把它定義爲“寒”。怎麼知道寒了?腳是冷的,因爲小腸管腳的溫度。練腹式呼吸,是想盡辦法把心火導入小腸,小腸火增加後,大腸的水會氣化入肺入喉嚨,故打坐練功正確時越練津液越多。換而言之,小腸和心互爲表裏。

二、奔豚的由來

人受到驚嚇後,心臓跳得很快,心臟好的人,跳快一會兒就跳回來了,心臟不好的人就一直跳快,即心悸。

一受驚嚇,心跳加速,小腸壓力突然增加,大腸裏的濁氣就會回逆,回逆時走幾種管道:第一種,跟着水進入三焦系統,大腸和肺之所以會表裏是因爲有三焦系統連貫到;第二種,病人本來就有便祕,一受到驚嚇後,大便的濁氣從大腸進入肝臟,大腸跟肝之間有一根血管連着,這根血管是全身唯一一根沒有瓣膜的血管,允許血來回走。中醫的觀念是:吸氣時橫膈膜下降,把肝血壓入大腸周圍,大腸就有力量蠕動,推動食物往前走;吐氣時橫膈膜上升,血回到肝臟,一呼一吸讓大腸正常蠕動。濁氣進入肝臟後,木生火,跟着血進入心臟,心臟爲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現在濁氣進來了,便加強力量把它推出去,於是產生動悸,即“奔豚”。

還有一種由來,病人本身津液不足,原因可能是服了利尿劑,或運動,或誤診,或喫到味精口很渴,醫師見其有表症開發汗劑,結果汗發太多,發汗後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汗發出去到皮膚表層,表水還有但無法回到腸胃,這時用五苓散把表水帶回腸胃。另一種是汗發出去後表虛掉了,肺裏津液沒了,大腸的水氣來不及補上來,也會產生動悸,原因是過汗

本篇列了幾個方子應對幾種不同原因的奔豚。不管是哪一種,臨牀上看都是精神病,神經質。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這四種病症其原因都是受到驚嚇而發的。吐脹爲肺癰,桔梗甘草湯證;受到火災驚嚇造成的火邪,核桃承氣湯證。

三、三個處方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芎窮 當歸黃芩 芍藥各二兩 半夏 生薑各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奔豚發作時從肚臍往上衝到心臟,去醫院檢查正常,病人說不舒服,檢查不出便說病人有神經質,去找心理醫生,這時就要想到奔豚症。

如果心臓真正有病是持續的痛或是固定時間發作。如果“發作欲死,復還止”,就是發作時感覺很難過,好像心臟都快要停掉了,等一下後又自己好了,這“皆從驚恐得之”。這種情形,張仲景一共出了三個處方:

第一個方子是奔豚湯,腸子裏面的濁氣跑進三焦淋巴系統裏面去,之後再進入脅下,於是就胸腹有痛,因爲這濁氣進入淋巴系統,產生氣脹的痛,主症是往來寒熱,往來寒熱是少陽證,《傷寒論》裏有往來寒熱兼有噁心是小柴胡湯,如果往來寒熱無噁心是桂枝麻黃各半湯。

處方里甘李根白皮藥房裏沒有,找農家種李樹的挖東南方的李樹根去芯留皮,因爲東南方是巽卦,巽爲風,所以東南方的根去風力量較大。中藥用到皮,大多數在少陽證,現在很少這樣用。

因爲有往來寒熱,在半表半里間,故臨牀上用小柴胡湯,甘草、黃芩、半夏、生薑這四味是小柴胡湯裏的,腹痛一定是用白芍,腹痛是因爲驚嚇後小腸繃緊導致,腹滿用厚朴。再加當歸、川芎,不管什麼原因的奔豚都會影響到心臟,當歸活血川芎補血。每當一個人受到驚嚇的時候,病人的臉色都發白了,這表示血不足了,所以要給病人補血的藥。所以當病人有往來寒熱、氣上衝胸時(感覺心臟快要從嘴巴里跳出來了),用小柴胡湯加白芍、當歸和川芎。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 生薑各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如果一個病人已經被髮過汗了,就代表表症沒了,結果再“燒針令其汗”,必發奔豚。這種情況現在已很少有了。

第二個方子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桂湯其實就是腸子裏面大便的臭氣,滲入血裏面去再進入肝,然後回到心臟裏面。心臟本身是君主之官,本不受病,現在有氣逆行回來,就會引發奔豚,心臟會跳得很快,在這個時候我們會使用桂枝加桂湯。

處方上是桂枝湯加重桂枝,臨牀上用桂枝湯六碗煮兩碗,喝時加肉桂粉半錢,肉桂能加強心臟的噴射力量,把大腸的濁氣壓回去。

中醫的觀念:胸爲陽,腹爲陰。桂枝是陽藥,白芍是陰藥。奔豚病發在胸腔,心動悸,胸陽不夠,故重用桂枝。陰不足時加白芍,如小健中湯。經方家從頭到尾都在用桂枝和白芍來調和身體的陰陽,陰陽一平衡病就好了。治麻疹內陷的二仙湯,只兩味藥:白芍和黃芩(等量),用白芍是因爲陰不足(內陷),黃芩去熱,一下就把肺炎的高熱去掉,這也是陰陽的協調。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三個處方是苓桂甘草湯:茯苓5錢,桂枝4錢,甘草2錢,大棗十五枚

我們平常發出的汗,都是從我們腸胃的津液來的,土生金,所以一直在製造肺的津液,肺主皮毛,然後再進入表,所以腸胃的津液經過肺以後到了皮膚表面成爲汗水後就發掉了。汗發掉後正常人的津液很充足,部分的津液帶着濾過性病毒一起跑出去了,部分的津液會慢慢進入肺再回到腸胃裏面來,這是正常狀況。若病人本來就表虛,再運動大汗或處方發汗,就造成“臍下悸”,因爲小腸津液沒了,就動悸,小腸跳得很厲害。

中醫的觀念認爲膏就是油網、網膜裏的油,網膜在督脈背後起在第十三椎,正面起在任脈的陰交穴,膏就是黃油,產生在鳩尾的地方,三焦油網裏的油要足。茯苓利三焦油網,在三焦系統裏走,能產生油。水會動有兩個原因,一是氣,二是油,三焦裏的水在油上走會跑得更快,水被油包住就不會亂跑,這就是茯苓,茯苓能夠生三焦黃油,故能利水,通利積在中膈的水。所以只要有動悸的時候我們都會用到茯苓,水不通利的時候也會用到茯苓

《內經》裏講:心主五液。我們身上有很多津液,通通是由心臟在管,如果我們不開強心的藥,光開這些發汗的藥,病人身體不會如此聽話剛剛好將腸胃的津液發散出去而血都不跑出去。張仲景用桂枝去行陽,心臟一強起來,身體抵抗病毒的機能就跟着增強起來,就好像心臟會告訴腸胃說:“土,腸胃的津液,你趕快出去,有濾過性病毒進來了。”於是腸胃就跑去跟門房講,就是肺說:“肺,你趕快出去。”肺是傳導之官,於是肺就出去到皮膚表面上把敵人趕走,這是一個自發的抵抗系統。我們從桂枝湯瞭解到脾胃的重要,然後再進而瞭解到肺,但是你仔細去了解桂枝的話,就知道是從心臟開始的。人體的抵抗力是靠心臟的力量激發起來的,腸胃受到這個力以後纔開始上來幫肺的忙,如果沒有這個動力,就沒有這種力量,所以我們平常必須要運動,讓心臟跳的很快後,開始出汗,心臟就因而越來越強。桂枝能夠行陽,這陽講的就是動能。病人經過發汗以後,腸胃津液已經沒有了,故把甘草、大棗放在裏面,可以把失掉的津液同時補足,然後把停在中焦的水利下去就好了。已經失去的津液,靠甘草、大棗去補足,桂枝能夠將心臟力量加強起來,把熱導入小腸,茯苓能夠把水逆產生的奔豚氣往下導,不要繼續往上衝,這就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由來。

補津液用甘草大棗,胃口沒有時再加人蔘,這就是經方,而不是去滋陰,經方是行陽,希望陰要自回。

關於動悸的觀念:臍下動悸用茯苓,臍上動悸用桂枝。這裏“臍下悸者”,用了桂枝和茯苓,應該是臍正後方動悸。

總之,治療奔豚仲師就用這三個方。一發奔豚、驚恐起來的時候,如果是過汗,就是苓桂甘草湯證,如果進入三焦系統,如何辨知?脈弦,往來寒熱,就是奔豚湯證。如果都沒有,就是桂枝加桂湯證了。

注:文中涉及到的處方僅供學習交流,不作他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