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饭的

      幼年时候并不知道要饭的究竟会是个怎样的职业,小时候才看《乞丐皇帝传奇》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以为乞丐这个词跟皇帝连在一起,一定是个很高的地位,跟同龄的孩子扮演电视剧中的角色时,还声称自己要扮演乞丐。后来懂事的小孩子说破以后,被人笑话一番,才顿然明白,现在想来还真是好笑,笑那种无知的天真。

      人对要饭的都是一种在观看对方生活的态度,生活中的一面之交或擦肩而过,从未想过有真实的切身体验。但要饭的记忆却能存在人的脑海里。父亲曾经在我很小的时候去要过饭。很清晰的记得,年关时节,父亲揹着半尼龙袋子的点着红点的圆形的馒头从十几里的外地回来,我和弟弟忙着把装进袋子里的馒头拿到房顶上去晒太阳,防止馒头发霉了。这是能够让以后的很多天能吃上最想吃的馒头的行为,并没有觉得要饭有什么异样。

      要饭的在农村是一个职业,并且还有职业素养。在平时的日子是一种状态,在婚礼和葬礼上又是另外一种情形。

      要饭的身上穿着很旧但是很干净的衣服,肩上揹着一个褡裢,前后都有袋子。平时的日子,要饭的来到了庄,要粑粑子、要馍,这时候人总心照不宣地进自家屋子里拿出一个粑粑子给要饭的。如果有人家包了糖包子,也会趁热递过去。虽然心里有不少的厌恶,但是却没有阻挡自己的行为,只是没有人给钱罢了。天寒赶上吃饭的时候,主家人看了,有的还会从屋子里来盛一碗稀饭,他双手捧过碗来,蹲在傍边,快速地喝下去,不能耽误主人家刷碗。我的奶奶会大方地对待这些人,因为她经历过,很深刻。曾经许久不回家的日子是没有人体会的,这种行为也是。

      婚礼又称作喜期,小时候听多了这个词语。要饭的人,一个大节日就是“撵喜期”。所谓的“撵喜期”就是去婚礼上要饭,喜期上能要到平时要不到的东西,能要到比平时更多的好吃的。我惦记在心的那些点了红点的馒头,多少都离不开喜期的喜气。到了喜期上的要饭的人,会拿出自己溜乡必备的工具——鞭炮,半尺长的红皮小炮。虽然未被当作邀请的赴宴人,要饭的到了婚礼现场,仍要用自己的洋火,点了鞭炮,表示自己的庆祝。参加婚礼的人和围观的人看到也十分的高兴,主家的主持人就会安排小帮手给些烟抽,在饭间或多或少会为要饭的准备不太像样但也颇具礼貌的婚礼餐,肉是少不了的。曾经有个要饭的呆了两天,吃过了一餐就倒下睡觉。在三天的婚礼上,躲在麦垛或是豆秸垛的背阳处,听着广播里放着的《百鸟朝凤》等着另一餐的到来。好在那是不冷又不热的季节。

      丧礼是让人不想遇到的,要饭的也是这样的。他们虽然会出现在这个场合,却不像婚礼上的要饭的那样。一个要饭的知道了这是一场葬礼,就会默默地放一条鞭炮,半尺长。在吊唁单上,“吊礼伍圆”就是他们对死者的敬重,之后就会默默的离开,不再有什么其他的事情。

      厌烦的曾经窜行在庄里,步行去溜乡就是唯一的方式。人生在世,有千万种状态,不论做何事,希望任何人安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