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整理训练》:教孩子学会收纳,掌握三大必备技能

去年夏天,我参加社区组织的“清洁家园”活动,利用休息时间去清理小区楼栋的楼道。不清不知道,小小的楼道里被人堆满了各种东西,种类五花八门,有装修剩下的地板、地砖、水泥和沙,小件家具、童车、孩子用过的玩具、还有没拆过的快递、甚至床垫,这些东西塞在楼道里、配电间里,会导致小区居民出入不便,引起消防、用电隐患。


物业公司和社区工作者都很头疼居民将杂物乱堆乱放,侵占公共空间,也反复上门宣传过很多次,但是并没有引起居民的重视。在清理活动中,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习惯把杂物堆在外面的人,他们的家里通常也是塞得满满的。

这种不去整理收纳,只是一味的乱塞杂物的行为,在家庭教育的层面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据作者观察,在乱糟糟的家庭环境里出生和长大的孩子,他们会误以为凌乱的家是习以为常的存在,没有培养动手能力,没有好奇心,执行能力差,因为他们从小就错失了整理能力和打造精致生活的技能和实践的机会。

做好整理是一门学问,整理收纳能够让人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整理》这本书里面就系统地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收纳有形物品,就能同时整理好无形的思维,而这就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习惯。

现在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收纳整理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吧。

第一,能够改善我们的视觉环境。整洁有序干净的空间,会让我们心情轻松愉悦。如果眼睛接触到太多的信息,那么大脑会不自觉的进行各种思考,诱发疲劳感。即使是无意识的工作状态也会引发疲劳,所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就能节约我们的脑力。

第二,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找一件东西也许只要几分钟,但是如果我们经常需要找这找那,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时间开支,与其浪费在寻找“失踪”的物品上,不如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三,能够提升我们思考和信息摄取能力。视线不受干扰、大脑就不用承担太多负担,做事效率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第四,能够陶冶气质,提升品位。整洁美好的环境,能使人心境平和,而这种由内而外的安宁气质,能让我们发掘自身更多的价值。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养成整理收纳的习惯,那么对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会有很多好处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读完本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

第一,明确分类标准,懂得取舍,能帮助孩子建立条理性和独立能力。

这也是学会整理收纳的起点。所有的物品都分成三类:需要、不需要和考虑保留。考虑保留的物品要设定一个保存期限,比如说半年,一旦超过期限而没有用上的话,就需要果断放弃。


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起点----孩子的书包,要求他每天放学回家后要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区分出需要保留的东西:作业本、明天上课用的课本、笔袋等,需要清理掉的如用脏的纸巾、美术课用剩的彩纸等,然后看是否补充物品,作业本、铅笔、墨囊等。

通过整理书包,孩子能了解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收纳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条理性和独立能力。

第二,确定物品的固定收纳位置,培养孩子秩序感。

决定保留下来的物品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教导孩子遵循便于拿取和归还的原则。将物品存放在固定的区域。通过第一步给物品分好类后,如果不放到指定的地方,那么好不容易清理的地方又会恢复之前的杂乱。确定物品的固定收纳位置,让孩子学会制定自己的标准,把东西“放对地方”,在家里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放置,并且一旦决定了物品的固定位置,就要及时用完归为,养成“拿出来、放回去”的习惯。这样做,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第三,通过整理收纳,从有形到有形的东西,让孩子建立起对时间的使用概念。

通过从整理物品开始,我们可以将整理环境和管理时间、整理思维结合起来。整理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思维和行为过程,通过对有形物品的整理,理清内在需求和思维方式,并逐步升华到对各种无形概念(如大脑、思维)的整理。

因为一旦感受到整理空间带来的清爽和秩序感,我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自然就会更有效的分配和管理时间。

我们可以用带表盘的手表和时钟让孩子对时间的流逝有“看得见”的感觉,引导孩子每日用饼状图或是条状图来记录自己的时间,让孩子知道自己一天的时间是如何使用的。然后鼓励孩子制定一周的日程,例如游玩和学习、运动、家务等事项的时间安排。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整理收纳,并让他们体会到整理空间所带来的好处,并陪伴他们一起做好整理,让整理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整理收纳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做好整理收纳,有助于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受用一生的秩序、学习和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当然,也会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整洁,正如古人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