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處是敦煌》—讀過之後的3點愛2處痛!

957頁的書,涵蓋的知識量其實是浩大的,用一篇書評寫完,總有一種壓縮餅乾的感覺,釋放起來不是那麼極致。

只因爲這本書的開悟能力,猶如佛祖之帶給人無邊的沉靜與祥和感,促使我再續篇章算是施道嗎?

作者顧春芳是北大的教授兼詩人,她的文章如行雲般流水,如春風般撲面,如泥土般近人,又如母愛般走心,選她給樊錦詩做傳記,是錦上添花的事,可謂敦煌的又一女兒!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對敦煌的女兒的描述,更是對女兒善心與大愛的弘揚,是對天下兒女的包容與啓示,也有對某些目光短淺的人的提醒。在這裏,我想聊聊關於讀這本書的3點愛與2處恨。

愛點一:樊錦詩因爲真實而可愛。

作爲北大的才女,有夢想也有普通人的情懷,她說最初並沒有打算在敦煌度過一生 。是的,窗外風沙窟內落地掉渣,左手冷炕右手貧寒,對於一個生於浙江的姑娘,說愛這樣的現實條件,一定是假的。

那些想家的日子,那些想念親人以及艱難生活的日子,樊錦詩便走進洞窟,看那些包羅萬象的世界級藝術寶藏,她會忘記塵世的喧囂,和內心的彷徨。

她說最初是以三四年可以調回爲念想的,結果文化大革命擱淺了調回的夢。後來以夫妻孩子團圓爲念想的,可是樊錦詩是敦煌莫高窟的頂尖人才,老公彭金章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的帶隊人,兩邊都不捨得放棄人才,互不讓步,所以樊錦詩主動加被動的依然待在敦煌。

母親的心又怎能不爲孩子着想?她想帶孩子半年不去單位工作,就可以自動離職。可是,父親的離去,家庭的負擔,敦煌的召喚,那個時時入夢的敦煌藝術寶庫的景象,將她再次吸引進藝術的懷抱,自此便是一生!這樣的心路歷程,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心之所向!樊錦詩的經歷,因爲真實而更加可愛。

愛點二:敦煌兒女的大愛付出值得愛。

常書鴻作爲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曾經在法國留學,擅長油畫,如此博學多才的一個人,卻要住土炕,點油燈,喫糠菜,守敦煌。

他帶領職員,小心翼翼的清理掉若干年被風沙淤填的敦煌,一點點的修護,一點點的研究,甚至讓家人也隨他來到荒漠,只爲他心中對藝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這是一種大愛,他是爲保護世界級藝術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

最終他撰寫了《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與常書鴻對談、書信錄》《敦煌:衆人受到召喚》等書,並被人們稱爲“敦煌的守護神”,爲敦煌讓更多的人瞭解和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

還有宿白、段文傑、張大千先生的孜孜不倦的守護與研究,以及國家幾代領導人,包括周恩來、鄧小平、朱鎔基、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都對敦煌的愛護和弘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指示。敦煌牽動着藝術家門的心,更是華夏兒女的魂牽夢繞!

愛點三: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偉大設想。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愛與美好應該與世長存。縱使別人拿走了我們的寶藏,我們的終極夢想應該是讓世界性藝術發揚光大。

比來比去其實是比較的快樂,這又怎麼能夠與昇華的無我之快樂呢?大家共同保護共同研究人類的財產,難道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由於當初的文物失散,給敦煌學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各國收藏的敦煌寶物,出於爭風出於各自利益着想,研究並不順暢。

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構想,讓天下蒼生齊聚一堂,只爲保護研究敦煌文化,推動世界文明前進的腳步。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另一處佛教遺址,能如莫高窟般綿延千年持續建造,又保存有如此豐厚博大的藝術和文獻珍寶。

莫高窟的藝術是以中國文化爲基礎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亞地區的文化而融匯成的多元文化藝術寶庫。所以,它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痛點一:王圓籙的無知,造成文物的失散。

王圓籙王道士是敦煌的恩人和罪人。是他最初發現了藏經洞等世界級寶貴遺產,卻礙於無知見識少,兩眼只盯着眼前利益,讓很多非常珍貴的文物,低價賣給國外有識之士。

痛點二:敦煌的未來依然堪憂。

物質利益至上的景區開發,時不時在打敦煌的主意。如何保護世界級文化遺產,與如何平衡旅遊景區開發,是矛盾的事情,更需要更多的人去找到它們之間的統一。

敦煌的很多文物,由於原材料材質,或者染料的壽命,以及蟲害等問題,依然困擾着這些寶貴的遺產。這是千秋萬代的事業!需要更多的樊錦詩、常書鴻般的兒女守護關愛弘揚!

敦煌,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全世界將士上下而求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