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記(43—3)

第九站:元鶴蕩邊

晚上,珍珠設宴,飯店在元鶴大壩。這條元鶴蕩裏修築而成的大壩是西北方向的入鎮要道,車流量大,交通擁擠,停車位也不多。夫妻倆提早一小時趕去,停車後,在附近閒逛。

其實,也不全是瞎逛,我是奔着目標而來的。

元鶴蕩裏的漁船呢?長三角示範區成立後,汾湖作爲核心區域中的C位,對於環境整治花了不少力氣。據說,漁民全都統一安排陸地居所,原有的船隻不能住人……

漁船還在,依然有?人,但船上有了編號,感覺已有搬離的跡象。

走着走着,突然發現河對面的油庫變成了一座三層樓的建築物。油庫去哪了?那是我和先生都很關心的事情。


第十站:華盛商場

走過元鶴橋,往南轉彎,便到了華盛商場所在地。

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造該商場的時候正是供銷系統效益最好的時期。我在二樓財務室當過會計,轉制後,在樓下承包醫藥櫃,然後與藥品糾纏20年,直到退休。

30年後的今天,華盛商場早已不是商場,轉制後變賣,分割成一間間小店,各自經營五金、日雜。

樓上,依然有供銷社辦公地,名字改爲:蘇州市吳江黎裏中心供銷合作社。

先生在五金店裏買了一些螺絲、管子等小物件。他曾是商場五金部的負責人,熟悉大到摩托車、自行車、彩電、冰箱小到螺絲螺母的性能。家裏電器壞了,管道破了,都是他自己敲敲打打修修補補,不用花錢請人。

剔除辦公部,商場的二樓三樓曾是賓館客房,現在依然是客房,增加了KTV。

並列而建的那幢樓,樓下是職工食堂,樓上是酒家。後來,酒家改成舞廳。那時候,我們已經結婚成家,每天晚上攜着四五歲的孩子拼命往舞廳裏擠。

青春歲月,往事不堪回首。

第十一站:生產商店

生產商店的全稱是生產資料商店,是與農村農民打交道的,經營商品有化肥農藥柴油火油煤球小農具等等。

從華盛商場走過西鶴橋,進入油庫,時光倒流8年。

18歲夏天,我高中畢業,踏進供銷社的門檻,第一份工作就是生產商店開票員。先生與我同事,他是油庫司賬員,每天下班前都要與我進行票證覈對。我在總部,他在油庫。

在蘆墟古鎮出名的“大塊頭餛飩”,也在老家北厙開分店了。這新造的房子原是兩間平房,是後來組建的石化公司辦公地,我任主辦會計。

這裏曾是油庫重地,左側有個小木樓,先生與其他兩位住在樓上,三個小青年性格迥異,趣事常有發生。

發現藏在後面的三個油罐。原來油庫還在,只是縮小版了,沒有生意,5點鐘不到已經關門。

右側,原先的辦公室,竟然出租給他人開起了廠房。

我在拍照,一個老闆模樣的人出來阻止。

油庫隔壁是化肥倉庫,幾個大倉庫不見了,變成現在的停車場。

農資商品還在經營,也是縮小版。老闆已下班,門窗緊閉。


這是元鶴蕩的南半湖,曾經浩渺的元鶴蕩被大壩攔腰隔斷,一分爲二。夕陽下的元鶴蕩湖面鋪上暖暖的橙色,顯得格外靜美。

對面的大壩,樓房林立。停靠湖邊的一艘艘船,是昔日漁民的家。

轉身,往東。突然看到那幢小樓,我和先生驚叫起來。

樓上,樓梯右側那間是我們女職工的集體宿舍,我和珍珠住過幾年,直到成家。樓梯左側那間(邊上封走廊)曾是我和先生結婚後安排的住所,一大間,中間隔斷,外面廚房,裏面臥室。

兩年後,我們買了商品房,才搬出蝸居。

上圖是樓的背面,下圖纔是正面。記憶中它掛着生產資料商店的招牌,店堂分幾塊,修腳堂原是車庫,後來珍珠承包過金屬折邊機;麪館裏面是開票室和經理辦公室,曾有一個18歲的姑娘,坐着撥算盤,開票;傾城裏面是小農具店,出售噴霧器、尼龍薄膜、尼龍繩、麻繩,扁擔、木桶,還有味道怪怪的桐油;機電水暖裏面是個工場,做小家生的木工師傅和膠扁擔的師傅,“吭哧吭哧”埋頭苦幹。

第十二站:某飯店

結束懷舊式的探訪,回到現實中來。

去飯店的路上,又到元鶴大壩。這條大壩來之不易(省略N字)。

正是下班高峯,車多,人多,走路必須小心。

該飯店換了主人,天天客滿,訂座都要提前多天。生意,人來做,老古話沒說錯。

返鄉一天,走了十幾個地方,還有時空穿越,又是收穫滿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