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成功


文/贼骤骤


一提到成功的概念,大部分国人首先想到的是谁谁谁在哪个机构或者部门担任什么样的职务、手握多大的权利;谁谁谁开办了多大规模的公司或企业,管理着多少多少人;谁谁谁有多少多少钱,开的是多名贵的车,住的是多豪华的别墅。

盲目攀比的心态,让大部分人习惯了从一个人获得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的程度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成功,并将这种认识作为诱发个人奋斗、拼搏的动力。

但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是:仅仅将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物质条件的优劣做为评判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判定是否足够客观严谨?这样片面认定的成功是否就值得普遍推崇?

这就好比是一顶颜色无比艳丽的帽子,硬往世间每个人的脑袋上套,谁又敢担保这顶帽子跟每个脑袋都相得益彰?

难道都要像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那样富可敌国才算成功吗?难道非要像各个国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政要那样出尽风头才算成功吗?

肯定不能这样论断,不然这世间绝大多数的人怕是都要被扣上失败者的帽子。

大部分国人对成功的理解往往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在生存压力以及功利心的驱使下把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职业当作个人毕生的追求。却鲜少有人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目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向往。

于是,争名逐利开始演变成被推崇的社会风气,没有人再去思考和发掘自己日常所从事的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当作积累财富的方式和向上攀爬的工具,忽略了构筑自我、回馈社会。

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是怎么定义成功,怎么认识成功的吗?他们大多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一、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二、所从事的工作能否满足自己的各项物质需求,为自己创造较高品质的生活;三、是否能充分认识和发掘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四、是否正在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追求卓越。

在他们看来,一个著名的作家并不比国家总统逊色多少,上市公司的总裁也并不比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成功多少。只不过是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罢了。

其实也没有必要非去比较两种中西方对于成功在理解与认识上孰优孰劣,每个人的出身和经历不同,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对人生解读不同,每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国情也不同,所以对成功的理解和认识也就不尽相同。

如果非要对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如辩论赛般争论不休,估计参赛者辩得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也不见得就能盖棺定论。

我们不妨开下脑洞,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和理解:假设一个人现在正从事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这份工作激发了他所有的热情,他乐此不疲。当然,他从这份工作中所获得的报酬也十分可观,可以让他买得起房买得起车买得起名牌服装,可以满足他所有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他在这个行业里是绝对的精英,获得足够的尊重,觉得个人的价值获得了最大化的体现。

怎么样,这个假设够理想化吧,够让人艳羡吧?

为什么要做这个假设呢?因为仔细思考后会发现,其实两种对成功的认识和判定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既拥有了醉心的事业,又能获得社会地位和大量财富。谁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更何况,事业的成功本来就伴随着社会地位和个人财富的获取,而社会地位和个人财富倒更像是事业的附属品。这就好比旧时谁有幸娶了大户人家小姐,那家会附带送过来一两个丫鬟。丫鬟不是主角,只是赠品。

而我们完全可以把上面那个假设所描述出的美好情景当成自己的人生蓝图,当做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样的构想过于理想化了。我不否认。但是,如果从人生的高度再去看待这些构成圆满的因素,还会认为它们理想化吗?

要知道,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屈指可数的几十年,如果不去追逐心底的希冀与梦想,不去谋求一份能令自己陶醉其中的事业,仅仅为了生存而蝇营狗苟地活着,抑或一叶障目地成为金钱和权势的奴隶,会不会太得不偿失了?


歌手郑钧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我人生中出现的,第一个真正让我觉得美好、自由和快乐的东西,我最穷的时候一天只吃两个煎饼果子,但我依然感到高兴,因为我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直到今天我也依然为那个选择庆幸。

我们先不去考虑郑钧老师在音乐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是看他一直以来都在做些什么。先是写歌、唱歌、出专辑,后来开了间音乐酒吧,再后来成为国内某著名音乐类节目的评委,选拔、培养新人。不难发现,其实他一直以来都做着与音乐有关的事情,从未倦怠过自己的热爱,亦从未违背过自己的初衷,更是自始至终将生活过成了自己期望的样子。

在台湾工作生活过的朋友跟我讲台湾和内地的不同:

相对于内地大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考研、考公务员,托关系找门路往企事业单位挤的现象,台湾的年轻人更愿意在积累足够的资本后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可以是一家环境优雅的书店,一家演绎原创歌曲的酒吧,一家手工艺品制作的工作室,一家出售个人创作的画室。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可以不被世俗烦扰地、最大限度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尝试写作,学习绘画、烹饪,练习谱曲乐器,钻研手工艺品制作等等。他们在享受着从容不迫的生活的同时,又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也是他们所理解和认同的成功的人生:把生活过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之所以提到这些,绝非教唆别人如何如何消极避世,更不是撺掇别人立时依葫芦画瓢照做。想要阐述的只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世上有亿万的人,便应该有亿万种向往和活法。如果都争相模仿地活成了相同模式,那岂不是也很无趣?

能够让自己打心眼里满意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多重要的职务,创办规模多大的公司,每年能承接多少项目、赚多少钱。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实际上却不一定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向往。

亦舒在《地尽头》里这样写到:当我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略有积蓄,已婚,丈夫体贴,孩子听话,有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发财。

字里行间尽是生活琐碎,烟火气息,但却是她内心最真实之向往,即便给她位高权重、金山银山,她也不会交换。对于她而言,真正的成功是能够让自己在内心感到快乐和成就感的成功,成功的人生也该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满意的人生。对于她来说成名和发财都是虚的,有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夫妻恩爱,孩子懂事,这些才是自己内心真正向往和希冀的。如果可以得偿所望,便是对人生最大的安慰。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获得了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百个人不可能都做相同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现代人普遍应该期望和追求的成功的意义。

不要再将追逐金钱和权力作为自己一生唯一之目的,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太狭隘了。尝试去探寻自己内心的喜好,选择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沉浸其中,努力发掘这份事业的价值和意义,看看自己能将这份事业做到何种程度,自己又能从中收获些什么,看看这份事业能为社会和大众带来什么样的益处,这才是一个人最应该去努力追求与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