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作家周國平《論獨處》說,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

人生就是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的總和,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少風雨坎坷,更沒有回頭路可走,所以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會留有遺憾。

從古至今,無數賢人志士用他們的人生總結,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但是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必然導致對人生的理解各有深淺。

這也是有的人能夠集人生之大成,而有的人卻泯然衆人的根源,想要讓我們這一輩子從庸庸碌碌中,不斷提升人生境界,需要更多的智慧加持。

如果把人生分成四層境界,我們可以思索一下,自己處於哪一層呢?

【1】

心中有事,裝作若無其事,便是閱歷。

曾有人描述:生活的瑣碎,吐出來矯情,嚥下去辣嗓子。百般委屈湧上心頭,話到嘴邊又覺得不值一提。

人活一世,誰還沒有經歷過事兒呢?只是有的人經不住事兒,一點兒小事就掛在臉上,或焦慮或難受,讓別人一眼就看穿心底。

而有了一定的閱歷的人,不會輕易把情緒擺在臉上,反而想方設法隱藏自己,只是當事兒積壓太重的話,或許也會承受不了。

電視劇《小歡喜》中,由黃磊飾演的男主方圓,在幫公司完成併購案後,一心等着升職加薪,卻不料成爲唯一被裁員的元老級員工。

剛被裁員的時候,方圓還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每天揹着包出門,要麼去商場裏待着,要麼去公園裏閒逛,不想讓妻兒知道他此刻的窘境。

可是接連找新的工作都碰了壁,再加上得知自己是“唯一”被裁的人後,恰逢金庸先生過世的新聞,方圓終於繃不住了,大醉一場哭了起來。

方圓哭着對妻子童文潔說:“我從小就想當一個武俠知道吧,仗劍走天涯,我得當個令狐沖、楊過是吧,我怎麼現在成了個嶽不羣了呢我?”

其實,無論是否裝得下去,只要願意承擔起生活的重擔的人,隨着閱歷的增加,會讓他們的人生境界得到開闊。

正如黑塞《悉達多》所說,我深信那句話:人對自己纔是最殘忍的。

但是,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纔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爲,其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

【2】

心中有事,還能若無其事,便是格局。

青年作家韓寒說過,一個人年輕時候的容量比什麼都重要,這決定了一個人生命的寬度,決定了你將來能夠建立的格局。

經歷着難以處理的事兒,還能做得到若無其事,便是年輕人不斷磨練格局的必經之路,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寶貴的經歷。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張譯飾演的國防科研人員高遠,在研究原子彈的過程中被輻射傷害,自知時日不多,決定踏上回家的末班車。

誰知道高遠居然遇上了未婚妻方敏,在方敏認出高遠後,傾訴着對他的思念,但是高遠始終沒有摘下口罩,因爲他知道不能相認。

我們能夠懂高遠的眼神裏,看得出他內心的波瀾壯闊,但是他一直若無其事的樣子,反倒讓方敏很是失落,她不明白高遠爲什麼這樣做。

心中裝着祖國的國防科研事業,高遠的人生格局已經超越了兒女情長,縱使心中再有愛意,他都能夠做到舉重若輕。

直到多年以後,方敏看到一份犧牲人員名單中高遠的名字,才真正理解了高遠,懂得高遠的人生格局原來那麼高大。

作家餘秋雨說,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妝飾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

人生不只是小我的幸福,當我們能夠在大我上找到努力的意義後,或許會更加明白,格局越高的人,心中的事兒越不是事兒。

【3】

但凡有事,皆不往心裏去,便是修爲。

文學大師莎士比亞說,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來什麼事兒就應對什麼事兒,不需要都往心裏去,畢竟我們的心承載能力有限,承載越少越能輕裝上陣。

好朋友小敏今年40歲,她說活過了前半生才明白,人生就是一件事兒接着一件事兒,那些當時以爲的大事,時過境遷後發現,那都不是事兒。

三年前的春天,小敏發現前夫出軌,如五雷轟頂般難以承受,想過大鬧一場,但是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終究是默默嚥下了淚水。

跟前夫深談後,小敏選擇了放手,她原本以爲下半輩子就這樣孤獨終老了,卻在今年初遇到了那個捧她在手心裏的良人。

那份深夜裏輾轉反側的難受自然不藥而癒,小敏這才頓悟,原來自己以爲的人生灰暗,只是下一個轉角遇到愛的前兆。

小敏說經歷這場大痛大笑之後,她再也不會把任何事看得太重,不再放在心裏纔會少承受更多的傷害,人生修爲纔會更進一層境界。

歌曲《當愛已成往事》中有句歌詞: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裏。

愛與恨不必再放在心裏,就讓它們隨風飄散吧,人生前行的路上,更多的風景等着我們欣賞,更多的愛等着我們去擁抱。

【4】

但凡有事,坦然處之,淡然化之,便是最高境界。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你若光明,這世界就不會黑暗。你若心懷希望,這世界就不會徹底絕望。你若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我們可以在面對各種事兒的時候倔強不認輸,但是若能用更坦然的心態,更淡定地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兒,那麼便可以達到最高的人生境界。

圓寂之前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的弘一大師李叔同,年輕時曾是出入名利場、瀟灑倜儻的風流才子,卻在38歲時正式出家。

這份大徹大悟的定力非常人能比,而面對從日本追隨而來的妻子,李叔同只把手錶交給妻子留作紀念,內心早已波瀾不驚。

或許我們都沒有李叔同這樣對佛法的堅定,或許我們也沒有辦法捨棄紅塵往事,但是他的這份坦然的人生態度卻值得我們學習。

尤其是在面對重大變故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難免驚慌失措,甚至拒絕面對現實,只是越是逃避越是逃不掉,有可能面對的傷害更大。

不如勇敢面對每一場暴風驟雨,擡起頭來迎接電閃雷鳴,我們會從害怕的狀態中逐漸鎮定下來,明白淡定纔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女作家三毛說,我們學着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迥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結局。

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乎我們自己的修持。

越是淡定從容,我們越是能夠理智地直面所有的事兒,好的壞的都能接受,至此人生已經沒有了懼怕,自然境界更高。

寫在最後:

人啊,總是越活越覺得事兒真多啊,可是沒有辦法,來了事兒就得面對事兒,只是我們不同的面對態度,決定了人生的不同的境界。

與其唯唯諾諾,不如昂首闊步,反正事兒總有過去的那一天,所不同的是我們的人生能不能因此得到昇華。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願意成爲哪一種境界的人呢?那就努力提升自己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