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女人最有害的東西,原來是這兩樣

曾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忍一時乳腺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腫;

憋一天肝氣鬱結,氣一下甲狀腺結節;

罵一句心肌梗阻,讓一點內分泌失調。”

身爲已經步入中年的一枚普通女性,忍不住淚流滿面。

既要對付公司裏的上司和同事各種複雜的關係處理,又要應對家務活啥也不幹卻要求一大堆的老公,還有一個不讓人省心、成績從來不理想的臭小子。

每一天從睜眼起牀到上牀閉眼,內心對不如意的生活產生的怨恨無處發泄,時不時卻又爲控制不住的壞情緒感到非常內疚。

這日子過得就像個神經病一樣,我都不敢照鏡子,不敢看自己這張無法形容的臉。

想起作家畢淑敏在《你的容貌,就是你對待生活的樣子》中說:

“對一個女性最有害的東西,就是怨恨和內疚。”

頓時醍醐灌頂!我的人生不該是這個樣子!

不想把這一輩子過得狼狽不堪的話,女人就一定要摒棄這兩樣對人生最有害的東西!

【1】

與其怨恨,不如憤怒後採取行動。

在現代漢語中,“怨恨”的意思是“對人或者事強烈地不滿或仇恨。”

這個釋義中的關鍵詞是“強烈地”這個形容詞,說明心中有怨恨的人,對別人的態度是極其惡劣的。

就如畢淑敏這樣解釋說:“怨恨就是把惡毒的能量對準他人。”

曾看過一則視頻,一對母女倆向一位老師請教問題。

媽媽介紹說,女兒是1989年出生的,剛出生的24小時一直不停地哭,最後直接哭抽過去了,後來女兒7個月的時候被確診患了癲癇病。

老師聽到這裏,當即問媽媽:“你是不是脾氣很暴躁?”媽媽沉默了一下沒有回答。

老師接着問:“你是想問孩子的病根是不是?我問你能實答嗎?”

後來,這位媽媽才說,她在懷孕期間,因爲分家不公平,還有要求她老公給父母錢,所以心裏特別怨恨公公。

老師直接了當地批評她:“你滿心裏都是恨,把你家的根都恨斷了!”

實在是太恐怖了!怨恨的能量能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真的再也不要再怨恨了。

女人原本就容易小心眼,但不要長期地怨恨,可以表達憤怒,最關鍵的是採取行動捍衛自己的權益。

朋友小敏有一段時間,內心總泛起“主管怎麼不去死?”的念頭。

因爲主管總是故意刁難她,小敏內心的怨恨就差寫在臉上了,看到主管就冷着臉轉身。

在一次跟主管大吵,還沒有佔到上風之後,小敏突然意識到,辭職纔是對自己負責。

憑藉着過硬的專業能力,小敏很快找到新的工作,不僅工作環境更舒心了,關鍵是工資還翻了倍。

不要把自己活在怨恨裏,傷害了別人,還會導致誰也不願意靠近自己。

美國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對待別人要能剋制忍讓,不可懷有怨恨。”

放下怨恨的情結,該憤怒就表達憤怒,然後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立場,纔是女人正確的選擇。

【2】

與其內疚,不如懊悔後改善自我。

畢淑敏解釋說:“內疚則是掉轉槍口,把這種負面的情緒對準了自身。”

人無完人,總會有考慮不周甚至做錯事的時候,這原本是很常見的事情。

但很多要強的女人,要求自己事事做得漂亮,不允許犯一點點錯誤,不然就會非常內疚,甚至責怪自己無能。

有位女性在微博上記錄,說自己一天忙得太累了,就差連手機都沒有時間看。

每週一到週五忙着拼命工作掙錢,那天週日一早就去交煤氣費、電費、水費等,然後去菜場買菜回來給家人煲湯。

下午躺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卻一覺睡到太陽落山,想帶孩子去公園打會兒羽毛球都被耽擱了。

她的內心瞬間內疚不已,覺得自己是個不稱職的媽媽,忙忙碌碌卻沒有時間陪孩子。

尤其是前一段時間,孩子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公責怪的眼神,更讓她一直處於內疚之中。

其實,現在大部分女性都是既要在職場廝殺,又要照顧家庭陪伴孩子。

即使哪個方面做得不夠到位,也不需要內疚,還不如短暫的懊悔之後,更懂得改善目前的處境。

同事王姐45歲了,整天樂樂呵呵的,見誰都能聊兩句。

但是前幾年,王姐是那種很惶恐的人,開口總是:“哎呀不好意思,這件事情都怪我!”

只要跟王姐有關的事情,她總是第一個出頭扛責任,哪怕領導明確說這件事跟她沒有關係,她還是忍不住覺得是自己拖累了大家。

直到她去體檢查出一堆結節、囊腫,醫生告誡她要對自己好點,王姐這才醒悟,與其持續性攻擊自己,不如調整情緒。

做好分內的事情,即使不小心出了紕漏,也不要內疚到胸口疼,而是立馬補救起來。

既然事情已經這樣了,那就接受現狀然後改善現狀,才能讓自己不受到傷害。

曾有句話說:“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我們不能肆無忌憚地任性,但一定不要難以自拔地內疚,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走出內疚的漩渦,可以適當懊悔,然後積極改善情緒並改變現狀,纔是女人該做的事情。

【3】

療愈內心,獲得成長。

畢淑敏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說:“要相信自己有療愈的本領,有從痛苦中復原的力量。”

人有七情六慾,更有悲歡離合,這是人之常情。

漫長的人生道路中,總會遭遇各種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怨恨別人,更不要自我內疚。

我們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逐漸療愈內心,從痛苦中走出來,最終能夠有所成長。

1992年,27歲的英國女孩J•K•羅琳與一名新聞系學生一見鍾情,兩個人很快結婚,第二年生下女兒傑西卡。

然而這段婚姻來得快,結束得也快。

羅琳只好帶着幼小的女兒窘迫度日,找不到工作的她,只能靠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女兒。

走投無路的羅琳,想起24歲的時候,她曾經萌生過創作小男孩哈利•波特的故事的念頭。

於是,羅琳安頓好女兒,開始動筆寫了起來。

她沒有怨恨前夫,更沒有對女兒內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創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部後來風靡全球的小說上。

儘管好幾家出版社都不願意出版這本小說,但羅琳依然堅信自己的創作能力,直到有一家小出版社出版了這部小說。

後來,隨着這部小說被搬上大熒幕,哈利•波特終於成爲全世界孩子的偶像,而羅琳接連創作了另外六部系列小說,因此徹底改變了人生。

遭遇不幸和意外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怨恨發泄在別人身上,更容易內疚自己的無能爲力。

但比起怨恨和內疚,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傾聽內心的真實聲音,用行動來對抗當下糟糕的處境。

當內心能夠安頓下來,我們會更加懂得行動改變人生的道理,自然會獲得成長。

作家桐華說:“成長本就伴隨着痛楚,堅強本就是層層傷口結成的厚繭。”

在女人成長的路上,只要我們放下怨恨,不再內疚,未來一定會更加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