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人要知道:孤立会混淆你

“不需要”,就是不要

“你人格健全吗?”

“健全不健全我不知道,但我是独立的。”

“那么你是如何给人格独立做定义的呢?”

“不依赖别人,不依附别人,不靠别人。”

“你是真的人格独立?还是我自我保护?”

“我不知道……”


健全的人格真的不那么好遇到,能够做到人格的独立已是非常难得。可有时候往往分不清,也没办法清楚的定义人格独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以为自己经济可以自己搞定,事情可以自己搞定,生活的样子基本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甚至于感情都好像能掌控,这样就算是人格独立了。

你也这么认为么?

可我怎么觉得,像是一个曾经受了很多次委屈的孩子,为了自己不会再次受到伤害,而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呢?

在百度搜索中对于人格独立的建议是: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所以在字里行间我真的没有找到,对于经济,对于行为的人格独立与之相关性。

真理和zhengzhi,惶恐论不上;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人格的独立理解,大概也是上面那些了吧?

不为人所“威胁”,不为“钱”而卑膝,不为“意外”而无奈。

这样的“不需要”,如何让人能留在身边?

趋利避害、自我保护是人的本性,喜欢美好温暖向善,也是人的本性。

如果不打开自己的“需要”,如何能“看见”你身边的人呢?

不是被“需要”,就会产生价值吗?

如果你不需要,在你身边的人如何产生能被你“看见”的价值?

你既看不见,便会去寻找被需要被看见的人了吧?

又想起前两年去梓路寺禅修时,听到师傅跟我们聊天所说到的话:

昨天夜里起来我走出屋内,站在院子外,看着天上的月光,真的很皎洁明亮;月亮的外沿闪着乳白色的光晕,传说中的月玉白就那么清冷冷的立在那儿,美的窒息;仿佛从来没有见到过月亮似的。


为什么会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呢?

师傅说:

往日里,我们都是在现代文明的房间里,灯光的赤亮,足够照亮房间里的每个角落;当然也会晃得我们花眼。

在我们头顶上触手可及的光晕里,是我们目光所及的范围,充满了房间,充满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再也看不到之外的东西。

因为房屋里的灯光太满,挂在天上的月光就被排斥在外,没有办法融合。不关上灯,走出屋外;便只能在屋内满眼的灯光里来回穿梭。


总是觉得小时候的月亮是最美的。

那时候的门总是关不严,窗户带着楞条,条件好一点的装上了透明的玻璃,不好的玻璃可能还要缺个口。

那时候睡觉也不像现在这么晚,天黑吃过晚饭,八九点也就躺在床上了。

拉(小时候灯的开关都是用绳子牵下来的)灭灯,四周一片漆黑。躺在床上,最亮的地方便是从窗口泄进来的月光。

那时候感觉月光是真亮啊!

盯着愣愣的出神,不知道是觉得好看,还是觉得自然好神奇。


现在很少擡头看天了,更别说这样的月光。

因为绝大多数,都被眼前目光所及的灯光,充斥而束缚。

我们眼里心里的东西太多,就装不下别的东西了。

别的东西别的人,即使想,我们也没有空间给他们靠近。


都说做人要谦虚。

我现在理解的谦虚,不仅仅是人文明的一个行为美得,更是自己自我更新,自我吸收,与他人能够链接;所必须要留出来的一个“空缺”。

别把自己堆垒的盔甲层层,释放一些“需要”,才能柔软些的更勇敢吧?

纯的钢是软的,纯的铁是脆的……分出一些分量,增加些其他的,就变成了无坚不摧的利器。

保护的壳,保护了自己不受伤害,也错过了更广阔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