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本質》06 掌控力與幸福感

作者:唐布魯斯·胡德(BruceHood)
譯者:錢靜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01 互聯網加劇自我幻象

上一講的主要內容是失控的決策。我們談到了在面臨選擇要做決定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覺得我們的選擇和決定都是思考過的,是合理的、划算的。但科學家認爲,那是一種幻象。很多時候都是無意識在決定或者是外界環境在決定。我們經常因爲無意識中厭惡損失或者把錢劃歸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去,從而做出非理性選擇。我們也會因爲錨定效應,被外界、被商家所操控。所以說我們以爲自己能掌控的決策實際上是常常失控的。

下面我將來談談在互聯網的世界,我們的自我幻象會如何加劇,我們是怎樣陷入更深的失控狀態,以及我們如何能在這種種幻象的迷霧中獲得掌控感和幸福感。

相信大家都可以感覺到,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互聯網的世界。互聯網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簡單、高效。

在家裏,你想要了解什麼資訊,搜索一下就有了;想要買個什麼東西,或者是想要喝杯奶茶,直接在網上下個單,就有人送貨到家了。出去外面,也只要帶上一部聯網的手機就行了。手機上的地圖可以指引你怎樣去到你想去的地方;在飯店喫完飯,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掃一掃,飯錢就付了。

因爲有了互聯網,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我們的生活都變得比過去順暢很多。通過在手機上的點擊,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很多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滿足,不用像過去那樣苦苦地忍耐,癡癡地等待。

有沒有感覺到手機就像是一盞拉丁神燈?只要你點一點它,它就會馬上回應你,快速地給你你想要的滿足。我們由此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在錢夠用的前提下,我們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在圍着我轉。我們對於“自我”的力量感前所未有地有信心。然而,這是真的嗎?

02 互聯網加劇注意力缺失

試想一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是如何向周圍人傳遞信息的。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放學後,你買了一本雜誌,發現有一篇文章寫得太好了,你想要告訴你的朋友,那麼你就需要在第二天,把這本雜誌帶到學校,然後再給你朋友看,最後再交流。

但是現在可不是了哦,現在你一旦在微信上看到某篇好文章,可以不用跑到學校,不用帶上一本雜誌、一本書、一張紙條,也不用等上半天時間,你可以在一瞬間發送給你的朋友,如果你發到朋友圈,那麼可以在這一瞬間告知給所有的朋友。

這種改變是極爲深刻的,人與人之間物理空間的限制感徹底消失了。以前,物理空間限制了你會跟誰交流,現在互聯網解放了這種空間約束,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加入各種組織,貼吧、B站、微信羣、QQ羣......

你還可以去你任何想去的地方,只要你打開一個叫Earthcam的網站,他幫你實時直播全球的風景。

互聯網除了改變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物理空間的限制感,也改變了時間上的限制感。

在PC時代,就是使用電腦而沒有那麼多互聯網的時代,我們使用QQ或者聊天室,經常會說“再見”、“明天見”等等,是因爲下線就是下線,那時的互聯網只能佔用我們部分的時間,但是現在的互聯網卻佔據了我們全部時間。移動互聯網讓我們進入了一個全天在線的世界,我們與他人、與世界都是24小時在線隨時接收消息的狀態。

我們隨時可以看個短片,刷個朋友圈微博、吐個槽、曬只貓......每一秒鐘,我們都可能成爲不同的人,上一秒是公司職員,下一秒是學習者,再下一秒又是女權鬥士,我們隨時切換着自己的身份,態度,情緒,立場。

醫學界有一個詞叫注意力缺陷障礙,就是平常所說的多動症。多動症本來是一種病,但是用多動症來形容現代人再合適不過了。碎片化的時間使用方式,把我們每個人都在變成多動症,讓我們變得很容易分心、衝動、靜不下心來。

你會有這些症狀嗎?下面我要給大家唸的是多動症的診斷標準,有以下9條,看看有哪些說中了你——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在功課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動會粗心犯錯;

2.做事或活動很難維持專注力;

3.別人跟你說話時,經常表現出沒有在聽的樣子;

4.常常很難依照指示完成事情,無法完成功課、家務或工作(不是因爲無法瞭解指示);

5.經常對組織性的工作或規劃活動感到困難;

6.經常逃避或厭惡需要花費心思的活動或工作;

7.常常忘東忘西(如書本或工作需要的東西);

8.極容易被幹擾(包括視野裏的其他事物或是聽到的雜音);

9.常常忘記每天規律要做的事情。

有幾條跟你的狀況相符合呢?是不是有很多?再想一想,10年前的你,跟現在是不是很不一樣?而你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狀態了,因爲這一切,是不可逆的化學反應。

那麼到底是互聯網讓你有了更多的掌控感,還是加劇了你的自我幻想,讓你陷入更深的失控狀態?

03 互聯網生活的面具

是不是失控,看看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就知道啦。

前段時間,一部有關社交網絡的短片《虛假的你》,刷爆了網絡。

短片開頭,一位女孩從被窩裏爬起來,梳洗化妝,然後躺回牀上,假裝剛睡醒的樣子不停自拍,最後選了一張最滿意的發到社交網絡上,配上文字:“早上好。”

一位開車的小夥子,在路邊停下,戴上自行車頭盔,和馬路來了個合影,配上文字:“完成騎行。”

一位白領,把桌子上的水杯、便籤紙、橡皮筋、鍵盤擺得整整齊齊,拍照發文說:“做一個有條理的人。”而拍完照,她就把吃了一半的蘋果隨手丟在筆記本上。

一位小哥,手拿一瓶果蔬汁,拍完照後,他只喝了一口,就皺着眉頭把果蔬汁丟進垃圾桶。可他在社交網絡上卻說:“健康早餐,嶄新的我。”

餐廳裏,四位好友在面對面各自玩手機,只有服務員幫他們拍照時,他們才擡起頭做出表情,然後又忙着各自P圖,發到社交網絡。

視頻後面有評論說,這個短片拍得太真實了。我很有同感,很真實。因爲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在社交網絡上的日常生活狀態啊。

社交網絡的核心是通過自我展現,帶來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

僞裝出的社交圖片引來了點贊和評論,這會給人制造兩種假象,一方面,好像你拍了一張騎行的照片,你就真的鍛鍊了,你拍了一張果蔬汁的照片,你就真的健康飲食了,你修圖修得完美,好像就真的變得那麼美了。經由這些,似乎你已經變成了你理想中的自己。

另一方面,因爲發僞裝的圖片就能得到那麼多的點贊,像是你能控制別人對你的反應,讓你感覺對自己的生活有完全的掌控感。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所以我們寧願沉溺其中,不願離開。

當社交網絡依賴被放大到極致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荒謬,可社交網絡在往這個方向發展時,我們身處其中卻渾然不覺。

朋友圈裏的小美女,會花一下午的時間,P出9張神情略有差異的高度磨皮自拍,如果能抓到一個閨蜜一起拍照,更是能贏來大片點贊。

爲了在朋友圈攝影大賽中勝出,很多小夥伴旅遊的時候就沒關掉過攝像頭,失去了眼前的美景沒關係,失去了朋友圈的點贊可不行。

我們嚮往自由,所以旅行說走就走。我們討厭被束縛,所以工作說辭就辭。可是我們對社交網絡,卻不能說戒就戒。因爲在社交網絡上,別人的點贊和關注,是我們存在感和成就感的來源。

只是,處處被點贊支配,不過是另一種牽線木偶般的生活罷了。

04 互聯網依賴與成癮

我們對於社交網絡的依賴已經非常嚴重,而且非常普遍。有時候當我環顧四周,我會覺得整個世界都瘋了。我們都需要問問自己,這正常嗎?還是說我們都中了某種魔咒?”

創建了臉書(Facebook)“點贊”的按鈕的賈斯汀·羅森斯坦等科技大咖討論了一個話題,題目是社交媒體如何利用大腦的多巴胺反應,來提供人們最有可能點開的內容。這是一個在前幾年就被捅破的祕密,上癮並不是社交網絡帶來的意外結果,而是被刻意設計出的。

拉斯金是一位技術工程師,他設計了頁面無限滾動的功能——就是允許用戶無限向下滑動,永遠都會有新的內容生成。他說,這項創新讓用戶看手機的時間遠遠超過必要的時間。

另一個被重點討論的功能是推送。即便在不瀏覽手機的時候,各類軟件也試圖用推送提示,將人們拉回應用程序之中。比如我們常常會收到這樣的推送:“有兩個人給你點了贊,快去看看吧!”“某某用戶發佈了新的狀態……”當你再次進入程序,頁面上保證會有更多的內容,讓你留下來,忍不住再刷上半個小時。

拉斯金說:“這就好像海洛因,他們在你的界面上把它撒得到處都是,讓你一直想點進來,再點進來。”

社交媒體收集用戶行爲數據,然後用這些數據創建一個複雜的用戶心理檔案,這樣他們就能夠精準預測用戶的需要和喜好,進而達到操控用戶的目的。

一位業內資深的計算機科學家認爲,社交媒體賺錢的方式就是——以一種潛移默化、不易覺察的方式來引導和改變用戶的行爲、思維方式和身份感知。在這個過程中,應用軟件從過去的工具型科技轉變爲成癮和操縱型科技。人們打開應用程序,往往不再是爲了解決什麼問題,甚至獲取什麼新知,而是不帶目的,無法抑制地想要點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上癮了。

下面我用小白鼠的實驗來說說上癮的生物基礎。一系列針對小白鼠的實驗證明了,刺激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叫伏隔核的區域,就可以操縱小白鼠的行爲,這種刺激的誘惑遠大於食物的誘惑,小白鼠會持續、永不停歇的自我刺激,且願意承受任何痛苦,直至死亡。

具體的實驗是這樣的:1954年,美國的科學家無意中將電極植入小白鼠的伏隔核,進行電擊。電擊之後,小白鼠不停的回到受到電擊的地方,看起來還想被電擊。於是,每次小白鼠向右移動、遠離角落時,他們就用適度電擊獎勵小白鼠。小白鼠很快就學會了,只要用電擊小白鼠,小白鼠就會向右移動,很快他們就可以像操控木偶一樣操縱小白鼠了。

他們試圖證明刺激這塊區域會帶來多大的快感。他們24小時不給小白鼠餵食,讓小白鼠處於很飢餓的狀態,然後把小白鼠放在短管中間,短管兩端都是食物,正常情況下,小白鼠會迅速跑去喫食物。然而,如果小白鼠受到電擊,它便待在原地,一動不動。和一份有保證的食物獎勵比起來,他們更願意等待另一次可能發生的電擊。

他們又進一步實驗,看看小白鼠是否會主動尋求刺激。他們放置一根槓桿,當槓桿被壓,小白鼠的伏隔核就被刺激。小白鼠一旦發現了槓桿的作用,就會每隔5秒鐘按一次槓桿,電擊自己。小白鼠獲得刺激後永不滿足,會一直不停的壓槓桿,不喫不喝,直到把自己累死。實驗者進一步把槓桿放在電網兩端,且每次只能按一次,如果想再次得到刺激必須穿過通電的電網。但實驗證明,小白鼠很樂意在電網上跑來跑去,直到爪子燒焦無法繼續奔跑爲止。

在互聯網的世界,在社交媒體中,我們不停地點擊刷新按鈕,點擊下一個鏈接,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甚至忘記了喫飯,我們就像籠子裏的小白鼠對電擊伏隔核上癮一樣。

在小白鼠實驗中,當小白鼠的腦細胞被過度刺激後,他們感受愉悅的閾值就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說,不再有什麼東西能帶來獎勵的感覺,即使是食物。在伏隔核刺激消失後,白鼠們的獎勵系統被摧毀,白鼠不再去進食,在角落蜷縮成一團飢餓而死。

同樣的,人們在網絡遊戲或社交媒體中體驗到過度刺激後,也會變得難以從生活中另外的東西中體驗到獎勵和愉悅。大量數據也顯示,在社交媒體和手機使用增加的同時,焦慮、抑鬱和自殺的人數也在增加。

所以說,感覺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可能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05 如何獲得掌控感和幸福感

我們這一趟顛覆認知的洗腦旅程到這裏也差不多了。不知道大家的感覺如何呢?驚險?沮喪?生氣?懷疑人生?心情複雜?豁然開朗? 還是沒感覺?在這裏我跟大家總結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之後再談談我們如何在生活中獲得掌控感和幸福感。

在前兩講,我們談到,根本就沒有一個本來就存在的穩定“自我”,“自我”是源於大腦對內部世界的一種“設定”,設定有一個自作主、自受用、能穩定不變的“我”,再在此基礎上構建自我的模型。“自我”的模型是個體在與他人及環境互動的進程中慢慢建構出來的。

在接下來的三四五講中,我們談到了自我是幻象的種種表現:我們的自由意志並不自由,我們所認爲的我們穩定、獨特的個性也並不穩定並不獨特,看似我們在做選擇做決定,其實常常是在被決定的。最後,在互聯網的世界裏,在看似熱鬧光鮮的表面下,我們會被社交網絡所裹挾,變得更加茫然無措,不知所終。

如果正如這本書所說,根本就沒有“穩定自我”這回事,我們就一直是在被生物因素所決定、被環境所控制,那麼是不是不管我們做什麼,都沒有用,都無法改變結果?

那也不是,其實很多人所做的努力,跟實際情況相悖,這纔是問題所在。舉個例子,如果你就是一棵長在廣東陽臺上的玫瑰花,你的基因和你生長的大環境就此確定,但如果你一直想要長得像紫荊樹那麼高大粗壯,你在那個方向使勁努力的話,就常常很挫敗、痛苦,當然,想要長成紫荊樹的願望可能也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而是你長輩的願望,但是如果通過你自己的努力,來看到自己是一棵玫瑰,而且是長在花盆裏的,你不可能長得像紫荊樹那麼粗壯,但是能開出又美又香的玫瑰花,這就可能讓你此生的痛苦減輕很多了。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的意義就在於此——我們能改變的很有限,認識到自己基因裏的樣子和自己環境裏的限制會讓我們的感受和行爲變得不一樣。

看到很多人在堅持不了鍛鍊身體、管不住自己嘴的時候,因爲太高估自己的控制力,覺得“你本來就應該能控制住”而一直陷入後悔、自責中,藉由這本書,也希望讓大家少一些後悔和自責,因爲這些負面情緒會消耗你更多的意志力,讓你更難以有行動力。如果知道自己本來就會一直失控,我們得去關注我們身體的感受和規律,思考環境對於我們的影響,這些關注和思考也會比較能夠把我們拉回正軌。

最後,說說在互聯網的世界中,我們如何能避開成癮的坑,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快樂。

之前說到當小白鼠能自己操縱槓桿刺激伏隔核之後,會一直不停的壓槓桿,不喫不喝,直到把自己累死。這種刺激帶來的是渴望的感覺,越刺激,越渴望,永遠不會夠。很多人錯把這種渴望錯當成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由一種叫內啡肽的神經遞質引起的。 內啡肽能調整不良情緒、緩解抑鬱、降低焦慮、振奮精神,能讓人感覺內心寧靜,安逸,溫暖,親密,讓人充滿愛。內啡肽能調動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免疫力,緩解疼痛。還能讓人創造力勃發,積極向上,進入專注的工作狀態,提高效率。

諾貝爾獎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發現,人體內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居然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內啡肽能提高學習成績,加深記憶。

當我們完成了一件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們內心充滿了成就感,充實,平靜,充滿自信,對未來有信心。這是內啡肽帶來的真正的快樂,這也是巔峯體驗、心流、專注的境界。

內啡肽這麼有用,那麼怎樣讓它多產生一些呢?內啡肽的分泌是吝嗇的,除了有挑戰性的工作,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持續30分鐘以上,也會刺激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的產生原理也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快樂都是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的。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人類在基因層面決定了我們只對感受的變化敏感,對絕對水平值很容易適應。所以,要獲得長期的幸福,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而是持續的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