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之殤

記得上學的時候,每次考試我總是做得非常快,2個小時的考試時間,我往往也就花費1個小時做完了,然後在其他同學豔羨的眼神中,大搖大擺地走到講臺前,洋洋得意的把卷子交給老師。尤其是考數學,更是如此。

那考試成績是否如我的做題速度一樣漂亮呢?當然不是,每次考試成績出來,我就立刻傻眼懵圈了,那試卷上一道道刺眼的、大大的、鮮紅的“×”,映入眼簾,好比釣魚者在池塘邊蹲守了半天,一條魚兒也沒有釣到,魚兒在池塘裏遊得更歡快了,彷彿在嘲笑釣魚者的愚笨。

我痛苦地、緩慢地拿出卷子,妄想試圖撥開錯題背後的層層迷霧,看了半天,突然恍然大悟,喃喃自語道,“哎,這道題我以爲和以前做的題是一樣的,是想讓我求解二次方程呢。看來,我又馬虎的啦。”

重要的是,在老師講解的題目的時候,我又開始了奔向下一套練習題的征程。因爲我自以爲撥開了那一層層迷霧,原因就是我馬虎啊。

看吧,我在這裏就犯了同化,就是用我以前做過的題來理解試卷中的題目,也就是說,我並沒有沉下心來認真傾聽出題老師出題意圖是什麼,想要我做什麼,想考我什麼。但還是學生的我,並沒有認識到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思維對環境有兩種基本的適應方式,我陷入了同化思維中。

傾聽的要訣,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實你並不知道。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思維對環境有兩種基本的適應方式。一種適應方式叫同化,就是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東西,去理解新發生的事情。把新發生的事情加以裁剪,使之符合我們頭腦中原有的認識模式。

相反地,我給自己貼上了“馬虎”的標籤,而且每次還滿不在乎地說,“其實,我都會,只是我沒有審清題目,我比較馬虎而已。”

從此,馬虎的標籤與我同行,它讓我吃了很多的苦,錯失了很多機會,留下了很多遺憾,但工作多年的我仍然沒有甩掉它、擺脫它、離開它。

笑來老師曾說過,我們需要一字不差地進行閱讀。“一字不差”地閱讀不就是要我們放下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不斷地讓新東西涌進來,不斷改變自己的認識模式嘛,也就是皮亞傑所說的思維對環境的第二種適應方式,順應。

之後每次學習新東西,我都會努力把原有的東西放下。就算要聯繫已有的知識,我也會努力看到其中的差異。這就是另一種適應方式,叫順應。

如果同化是改變事物來符合我們頭腦的認知結構,那順應就是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來適應新事物。局部的知識、流淌的知識、不確定的知識,會不斷讓新的東西進來,這會不斷改變我們的認知。

於是,我開始接受了“我比較馬虎”這個標籤,我不再因爲馬虎的標籤而有心理壓力,相反,我認同了馬虎。

於是,我開始嘗試一字不差地閱讀,一字不差地傾聽,一字不差地學習,我開始學會了思維對環境的第二種適應方式-順應。我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知識是侷限的、流淌的、不確定的,開始不斷讓新的知識湧進來,不斷改變我的認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