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到梨花屯去》主题探微

        小说《到梨花屯去》主题探微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选用的小说文本是何士光的《到梨花屯去》,后面设置的题目没有涉及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此文想借助对小说语言的揣摩,来摸索一下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于1979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劳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小说所记述的事件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位曾经的驻村而今又要包队的干部一前一后搭上了同一辆马车,重游故地,路途中两人之间以及两人和车伕之间就一条沟的开挖与填平而引发了一些回忆、讨论,以及思考的碰撞。通过阅读,我们约略可以读出小说的主题。

通过文章前半部分的介绍可以知道,谢主任和老赵之间曾经因为工作有过分歧甚至矛盾,在经历了寒暄、试探之后,两人之间紧张的气氛松动下来。两个人争相承揽责任。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两个人之间争来争去甚是客气。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谢主任用报纸上的一篇报道来表明自己认识水平的高超。甚至说“像是报道的安徽……”,有点历史常识的读者马上就能想到彼时轰动全国的安徽小岗村的农村经济改革。这样说更能显示谢主任对时势的精准把握。说什么“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实际是说上面的领导只是动动嘴,而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才是用肩扛担责的。这里似乎有无奈担责的抱怨,在为自己推脱。

当从赶车老人那里得知那条沟已经被填平的时候,两个人都急了,急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这条沟是他们工作的失误,也是他俩心里的一道疤。他们担心的是哪位领导指示要把沟填平的。

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擡那些石头。论挑擡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两位干部最关心的问题在老人这里变得轻描淡写,让人长吁一口气。这里作者借助赶车老人的嘴说出了报纸报道里曾用过的一个短语“肩膀硬”,且加了一个“最”字,成了“肩膀最硬”。与谢主任的理解不同,在赶车老人眼里,纠偏纠错这种事不需要上级号召,“我们六个队的人”自动自发就干了。

到了最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为什么没有再说一句话?大概在为自己的作为感到内疚和羞愧吧。毛泽东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我以为这就算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