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機遇:新品牌與新模式 - 知乎

如同2015年資本與創業者都在關注城市街頭的O2O大戰,卻忽略了農村電子商務的機遇一樣,當下的資本和互聯網公司也是城市市場過度關注,反倒對蓬勃向上的“新農業”視而不見。當然,有戰略定力的企業和資本,已經發現了農業革新的機遇,並已付諸行動。


朋友高燃創辦了一個全新山茶油品牌,“深澗”,準備做實業。高燃被媒體稱爲80後互聯網的代表之一,他創辦的風雲資本在2017年參與投資網易農業旗下“未央豬”的投資,幾年的投資後,高燃選擇農業賽道,準備做山茶油。湖南是全國最大的山茶油產地,做山茶油算是生意,也是情懷和執念。

高燃希望借互聯網的勢能,在品牌傳播和電商銷售上下功夫,打造出“新國貨”。對山茶油產業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傳播和銷售:大約5、6年前湖南、江西等地的扶貧項目紛紛上馬,農村山頭種滿了山茶樹,現在這些茶樹開始掛果,即將進入盛果期,但山茶油缺少市場教育,消費者認知不夠,市場上沒有大品牌,很多農民的山茶油也只是自產自銷。高燃認爲,這是機會。

同樣看重農村市場的,還有拼多多。事實上,拼多多在2015年創業至今,能夠迅速崛起,得益於它對農村市場的深耕,其他創業公司焦灼在城市街頭的時候,拼多多借助社交網絡的便利,通過拼團的方式抓住了產業紅利。

農村、農業是拼多多的模式根基。對拼多多來說,農業、農村絕非公共傳播和企業社會責任那麼簡單,農業、農村是拼多多的應許之地。農村、農業始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兩端改良:第一階段,通過農村市場需求撬動中國製造的供給改革;第二階段,是城市需求側撬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5年創業開始,拼多多側重的是“農村”;現階段和更遠的未來,拼多多側重的是“農業”。更多側重“農業”升級,是對“農村”市場的一次反哺。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的一體兩面,城市和農村,也非厚此薄彼甚至二元對立的兩個市場。以拼多多爲代表的互聯網電商,對農業的價值,有三個層面:1、傳播;2、流通;3、模式升級。

傳播層面的價值,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強化了農產品的品牌特性。農業有很強的地理特性,比如說到綠茶,有衆所周知的“西湖龍井”、“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提及水果,大家也會想到“煙臺蘋果”、“萊陽梨”、“丹東草莓”。

地理標識的農產品,是產業化農業的起點,也是終點。

這兩年直播電商正盛,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直播盛宴中,我最喜歡看的,是拼多多上的“農播”。能見天地,能見衆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拼多多的“農播”,我能瞭解到湘潭的蓮子、瀘水的香櫞和沃柑,能瞭解到貴州望謨的板栗,也能瞭解到丹東草莓居然有百年種植歷史。

電商平臺,對農業的價值既有傳播意義上的品牌賦能,也有現實的銷售增量。諸多農民熱衷於在各大電商開店,其實已經證明電商對農業的重要價值。

這兩年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雲南的人蔘果、怒江咖啡等等,先後成爲網紅。也印證了電商平臺在品牌和銷售上對農業農村的助力。

品牌和銷售之外的,更深刻的價值還在於,電商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農產品大都有“時效”,農產品的採購和運輸、銷售,是在限定時間內必須完成的“命題作文”,這兩年中國物流尤其是冷鏈運輸的蓬勃發展,說到底,是電商平臺通過需求撬動的物流效率升級。



經濟學上有“穀賤傷農”的典故,這也是一直困擾中國農業的問題,一位從業者說,“當下很大一部分農民是這樣狀態:憑經驗種植,小農經濟,傳統農耕,看天喫飯,無法預知市場需求,農產品滯銷時常發生,優質農產品又很難溢價,農民賺得少,消費者又覺得貴”。這涉及到農產品的產、供、銷三端的效率和模式問題,一環扣一環,千纏百繞。

解決農業問題,數字農業或許是有效方案。生產、流通與銷售三個環節的數字化,效率提升的同時,也能誕生新的農業模式。數字農業需要引擎,這正是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正在扮演的“新角色”——電子商務的未來,在於推動農業的數字升級。

拼多多在過去幾年經常提及的案例,是通過拼團方式聚集海量訂單,從需求端逆流而上,推動製造業效率升級,類似的案例有許多,在手紙、家電、電動牙刷等等都有過許多故事。農業升級,同樣遵循着從需求端發力,撬動供給側改革的規律。

農業的數字化升級,銷售和流通的效率提升,是已經發生的,採用的也是拼團模式。從銷售、流通向生產的價值延伸,是正在發生的變革。有人稱之爲,“訂單農業”。“訂單農業”,不止是銷售端海量訂單的確定性帶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還包括通過電商平臺的數據挖掘,指導農業的按需生產,以及,人工智能的運用,改寫農業模式。

時下是草莓旺季,不少媒體也報道了拼多多某供應商,AI種草莓的故事:用傳感器,檢測大棚中的光照強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和空氣溫溼度,將把這些原本憑經驗管理的內容數據化、可複製化,自動調控草莓在大棚內的生長環境,從而節約勞動成本,提高標準化程度,降低勞動強度。

丹東草莓,確切的說是“東港草莓”,這裏種植草莓的歷史始於1924年,在1999年,引進了日本靜岡的“紅顏草莓”,開始了它的產業化之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有了全國草莓之鄉的美譽。百年的草莓種植嫁接上互聯網的AI技術,的確是關於未來的象徵。


事實上,中國農業長期受困於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發展並不如美國大農場及歐洲的中小農場模式,但勤勞的中國農民,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14億國人的喫飯問題,這其中辛勤與付出,可想而知。

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在2010年後,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中國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受益於城市化進程,2014年“土地流轉”在國內廣東、浙江等區域試驗後,推廣到了全國,這是農業升級前瞻式政策佈局。越來越多的投資和技術開始向農村傾斜,意味着,中國農業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