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v6是個笑話,那麼IPv6本身呢?

近期遇到一個IPv6的NAT問題,在解決了之後總想寫一點形而上的東西,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合理,什麼不合理,無關文檔,無關代碼,甚至無關技術,僅僅隨便聊聊。昨天下班的路上整理了一下思路,週末了,寫一點吧。

如果一個報文過大卻不能分片的時候,比方說攜帶了DF標誌的IPv4報文和所有的IPv6報文,轉發設備會給數據的始發站回送一則ICMP消息,意思是你這報文太大了,請縮小數據重新發。

對於IPv4的情況,我們不用太在乎這種ICMP消息,因爲IPv4網絡中,IP報文本身只要沒有DF標記,就是可以任意分片的,即便攜帶了DF標記,我們也有足夠的經驗去對應,但是對於IPv6的情況,事情就變得複雜了,特別是中間鏈路存在NAT設備的情況下。

IPv6報文除了始發站之外,全程不能分片,因此如果遭遇了MTU小於報文大小的設備,就必須保證該設備回送的ICMP too big消息可以正確到達始發站。在標準的逐跳IPv6網絡上,這沒有什麼問題,因爲無論沿着哪條路徑,ICMP消息只要到達始發站就萬事大吉。然而,如果原始報文中間經過NAT設備,那麼就必須嚴格保證回送的ICMP消息經過同一個NAT設備纔行,而這個條件在真實網絡中,不採用特殊手段是不能保證的,特別是ECMP情形下。

我們來看一個來自Linux內核nf_conntrack代碼註釋裏的case: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下圖展示了該case和NAT聯動的各種情況: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爲了讓ICMP too big消息經過同一NAT設備到達始發站,我們不得不採取一些手段讓ICMP too big消息和原始數據流做綁定,執行同一個Load Balance策略(比如ECMP的情況),顯然這會引入很多額外的工作量,是的,這非常令人沮喪。

嗟夫!

IPv6還要NAT麼,這是爲什麼?

顯然,IPv6並不存在地址不夠用的問題,顯然,IPv6可以攜帶安全頭保證安全,顯然,IPv6可以Random hostID來隱藏主機,顯然,IPv6根本就不需要NAT。

IPv4一開始也是乾乾淨淨的,NAT並不包含在一開始的設計中,這種後來引入的技術是爲了解決IPv4固有的一些問題的,然而爲什麼,爲什麼還要把IPv4的這個遺瘤帶到IPv6的新時代。繼承一個錯誤的東西,對於IPv6而言,毫無意義!

去除了NAT,IPv6完全靠路由全網互聯互通,這正是互聯網一開始的初衷,然而,更激進一點地說,即便是沒有NAT的IPv6,還是不如IPv4!

IPv6可能是另一個錯誤!

NAT是爲了解決IPv4的問題的,IPv6也是。NAT解決了IPv4的部分問題,IPv6則宣稱它解決了IPv4的所有問題,然而悲哀的是,人們在對新技術的狂歡過後,很難去想象背後的代價,爲了解決IPv4的問題,引入的代價。

是爲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地址重要,還是節省一度電重要?

IPv6需要更多的空間被存儲和傳輸,同時128位的IPv6地址將讓大多數的IPv4路由查找算法下課,同時最長前綴匹配算法卻沒有本質的變化,這需要更多的能量來平滑這個過度,設計更加複雜的算法,雖然層次化的地址分配有效降低了IPv6路由表的規模,然而也只是降低而已。

本質上,IPv6之於IPv4和64位處理器之於32位處理器一樣,只是希望大力出奇跡,然而背後的代價卻是各種支撐設施的質變,我還是舉那個老例子,600米的摩天大樓很容易建造,然而1200米的摩天大樓卻很難,因爲支撐系統的複雜度會指數級上升,不要怕螞蟻變成人這麼大,因爲它自己就會把自己壓垮。

可能一開始IPv4用同一個地址空間的IP地址同時標識終端和網絡本身就不妥,明明是兩個層次卻非要擠在一個地址空間,最終會發現,終端數量是越來越多,而網絡中間節點其實並沒有對應量級的擴張,近40年來,我們的終端數量增加到了幾十億,可是路由器的增長卻遠低幾個數量級,二者並不需要同等的可擴展性。終端和網絡並不是一回事,把它們放在同一個地址空間的同一個地址中,可能並不是最簡單的。

其實我一直覺得,LISP(Locator Identity Separation)協議的設計思想非常不錯,嗯,應該這就是最簡單的吧。

好了,這裏不適合引入LISP的話題,所以也就結束了吧,說好的,這只是一篇形而上的隨筆,無關技術細節,所以也就是無所謂對於不對了,技術細節的東西我也不會寫在這裏。


浙江溫州皮鞋溼,下雨進水不會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