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結構與算法——(八)堆、堆排序

目錄

一 準備知識

1.1 大根堆和小根堆

二 堆排序基本步驟

2.1 構造堆
2.2 固定最大值再構造堆

三 總結

四 代碼

一 準備知識

堆的結構可以分爲大根堆和小根堆,是一個完全二叉樹,而堆排序是根據堆的這種數據結構設計的一種排序,下面先來看看什麼是大根堆和小根堆

1.1 大根堆和小根堆
性質:每個結點的值都大於其左孩子和右孩子結點的值,稱之爲大根堆;每個結點的值都小於其左孩子和右孩子結點的值,稱之爲小根堆。如下圖

我們對上面的圖中每個數都進行了標記,上面的結構映射成數組就變成了下面這個樣子

還有一個基本概念:查找數組中某個數的父結點和左右孩子結點,比如已知索引爲i的數,那麼

1.父結點索引:(i-1)/2(這裏計算機中的除以2,省略掉小數)

2.左孩子索引:2*i+1

3.右孩子索引:2*i+2

所以上面兩個數組可以腦補成堆結構,因爲他們滿足堆的定義性質:

大根堆:arr(i)>arr(2i+1) && arr(i)>arr(2i+2)

小根堆:arr(i)<arr(2i+1) && arr(i)<arr(2i+2)

二 堆排序基本步驟

基本思想:

  1. 首先將待排序的數組構造成一個大根堆,此時,整個數組的最大值就是堆結構的頂端

  2. 將頂端的數與末尾的數交換,此時,末尾的數爲最大值,剩餘待排序數組個數爲n-1

3.將剩餘的n-1個數再構造成大根堆,再將頂端數與n-1位置的數交換,如此反覆執行,便能得到有序數組

2.1 構造堆

將無序數組構造成一個大根堆(升序用大根堆,降序就用小根堆)

假設存在以下數組

主要思路:第一次保證0~0位置大根堆結構(廢話),第二次保證0~1位置大根堆結構,第三次保證0~2位置大根堆結構...直到保證0~n-1位置大根堆結構(每次新插入的數據都與其父結點進行比較,如果插入的數比父結點大,則與父結點交換,否則一直向上交換,直到小於等於父結點,或者來到了頂端)

插入6的時候,6大於他的父結點3,即arr(1)>arr(0),則交換;此時,保證了0~1位置是大根堆結構,如下圖:

(友情提示:待交換的數爲藍色,交換後的數爲綠色)

插入8的時候,8大於其父結點6,即arr(2)>arr(0),則交換;此時,保證了0~2位置是大根堆結構,如下圖

插入5的時候,5大於其父結點3,則交換,交換之後,5又發現比8小,所以不交換;此時,保證了0~3位置大根堆結構,如下圖

插入7的時候,7大於其父結點5,則交換,交換之後,7又發現比8小,所以不交換;此時整個數組已經是大根堆結構

2.2 固定最大值再構造堆

此時,我們已經得到一個大根堆,下面將頂端的數與最後一位數交換,然後將剩餘的數再構造成一個大根堆

(友情提示:黑色的爲固定好的數字,不再參與排序)

此時最大數8已經來到末尾,則固定不動,後面只需要對頂端的數據進行操作即可,拿頂端的數與其左右孩子較大的數進行比較,如果頂端的數大於其左右孩子較大的數,則停止,如果頂端的數小於其左右孩子較大的數,則交換,然後繼續與下面的孩子進行比較

下圖中,5的左右孩子中,左孩子7比右孩子6大,則5與7進行比較,發現5<7,則交換;交換後,發現5已經大於他的左孩子,說明剩餘的數已經構成大根堆,後面就是重複固定最大值,然後構造大根堆

如下圖:頂端數7與末尾數3進行交換,固定好7,

剩餘的數開始構造大根堆 ,然後頂端數與末尾數交換,固定最大值再構造大根堆,重複執行上面的操作,最終會得到有序數組
 

三 總結

到這裏,大家應該對堆排序都有了自己的見解,我們對上面的流程總結下:

1、首先將無需數組構造成一個大根堆(新插入的數據與其父結點比較)

2、固定一個最大值,將剩餘的數重新構造成一個大根堆,重複這樣的過程

四 代碼

代碼中主要兩個方法:

1、將待排序數組構造成一個大根堆(元素上升)

2、固定一個最大值,將剩餘的數再構造成一個大根堆(元素下降)

    //堆排序
    public static void heapSort(int[] arr) {
        //構造大根堆
        heapInsert(arr);
        int size = arr.length;
        while (size > 1) {
            //固定最大值
            swap(arr, 0, size - 1);
            size--;
            //構造大根堆
            heapify(arr, 0, size);
 
        }
 
    }
 
    //構造大根堆(通過新插入的數上升)
    public static void heapInsert(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當前插入的索引
            int currentIndex = i;
            //父結點索引
            int fatherIndex = (currentIndex - 1) / 2;
            //如果當前插入的值大於其父結點的值,則交換值,並且將索引指向父結點
            //然後繼續和上面的父結點值比較,直到不大於父結點,則退出循環
            while (arr[currentIndex] > arr[fatherIndex]) {
                //交換當前結點與父結點的值
                swap(arr, currentIndex, fatherIndex);
                //將當前索引指向父索引
                currentIndex = fatherIndex;
                //重新計算當前索引的父索引
                fatherIndex = (currentIndex - 1) / 2;
            }
        }
    }
    //將剩餘的數構造成大根堆(通過頂端的數下降)
    public static void heapify(int[] arr, int index, int size) {
        int left = 2 * index + 1;
        int right = 2 * index + 2;
        while (left < size) {
            int largestIndex;
            //判斷孩子中較大的值的索引(要確保右孩子在size範圍之內)
            if (arr[left] < arr[right] && right < size) {
                largestIndex = right;
            } else {
                largestIndex = left;
            }
            //比較父結點的值與孩子中較大的值,並確定最大值的索引
            if (arr[index] > arr[largestIndex]) {
                largestIndex = index;
            }
            //如果父結點索引是最大值的索引,那已經是大根堆了,則退出循環
            if (index == largestIndex) {
                break;
            }
            //父結點不是最大值,與孩子中較大的值交換
            swap(arr, largestIndex, index);
            //將索引指向孩子中較大的值的索引
            index = largestIndex;
            //重新計算交換之後的孩子的索引
            left = 2 * index + 1;
            right = 2 * index + 2;
        }
 
    }
    //交換數組中兩個元素的值
    public static void swap(int[] arr, int i, int j) {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