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倒阿里的從來都不會是二選一

來源|財經新知

作者|魏宇奇

編輯 | 漢卿


1982年,第一次參加高考的馬雲名落孫山,1分的數學成績讓馬雲備受打擊。不過,這段悲催的經歷,並沒有就此結束。

高考失意之後,馬雲跟表弟到一家酒店應聘服務生,結果老闆以馬雲又瘦又矮,長相不好爲由殘酷的拒絕了滿腔熱情的馬雲,他的表弟卻被錄用了。

馬雲的智商和皮囊受到了直擊靈魂的拷問。

但馬雲沒有就此放棄,第三次參加高考時雖然數學成績漲到了89分,但總分離本科線還是差5分。恰巧杭州師範學院的英語專業招生指標未滿,馬雲被破格錄取。

如果沒有從12歲起就每天用袖珍收音機聽英文廣播,如果沒有在西湖邊爲外國友人充當翻譯的積累,這個破格錄取的機會不會是馬雲的。

被杭州師範學院破格錄用後,馬雲不僅在成績上穩坐系內前五名,還當選學生會主席,擔任了兩屆杭州市學聯主席。

在美國看到互聯網行業大有可爲後,馬雲回國創辦了中國黃頁,隨後來到當時國內的計算機聖地北京,推銷他的中國黃頁。

但“全中國最大”、“信息最全”的描述配上“不像好人”的長相,又讓馬雲碰了一鼻子灰。在央視專題片《書生馬雲》的最後,他望着窗外的燈火說到 “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麼對我”。

十年後,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不僅活了下來,還成功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集團也在2014年登陸了紐交所,馬雲因此登上了首富寶座。

不管是全社會高歌讚揚之時,還是屢屢被監管之際,在阿里巴巴以及馬雲個人身上,想要非凡的回報,就必須付出超出常人的代價的真理,已經被證明了多次。 

 

01

薛定諤的二選一

如果拋開阿里這個主體不談,壟斷一詞在語義上其實只是箇中性詞,它的語義是「排他性控制」和「獨佔」。

這個詞放到經濟市場上包括很多內容,主體可以是某個人也可以是某個組織,控制對象包括技術、產品或者市場、資源等。

而分別出一個人或組織是否帶着惡意去壟斷,比批判壟斷者本身更加重要。所以在說阿里是否構成壟斷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一個問題,在情況複雜的經濟市場中那種壟斷是自然而然的,那種又人爲排他性的。

比較顯而易見的是帶有強制色彩的壟斷。你雖然知道《三體》的商業價值巨大,但奈何導演張番番在2009年就以極低的價格從大劉手中籤下了《三體》的版權。這讓任何人、公司想將《三體》搬上熒幕都必須和張番番合作,即便他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要求——必須讓作品評分常年不及格的自己當導演。

如果說版權、專利的壟斷有賴於人爲立法加以維護,那自然資源、歷史傳承就帶有天然的強制色彩,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只在西安,孔子的老家也只在曲阜這個四線城市。

另一種壟斷就是隨着事物的發展,自然而然形成了壟斷的結果。

微軟雖然沒有反對過任何人做PC操作系統,但市場上仍然是微軟一家獨大;騰訊也沒說過不讓其他人做社交,但去年羅永浩、王欣、張一鳴的“三英戰呂布”雖然場面熱鬧,最後還是鬧了個寂寞。

阿里的情況與微軟、騰訊有微妙的不同。

一方面,在阿里佔據了國內電商市場近六成份額的情況下,留給後來者的空間已然不多。如果仔細梳理一下阿里之後的電商巨頭,會發現他們沒有一家的模式適和阿里相同的,不管是規模較大的拼多多、京東、蘇寧易購,還是淪爲other的唯品會,都是如此。

因此阿里的“壟斷”既有市場份額導致的自然而然的成分,也有先抓住機會的時間優勢。

不同之處在於,阿里在自然因素之外,推出了二選一,而二選一對社會的整體影響是弊大於利的。

阿里公關掌門人王帥在迴應二選一是曾給出過這樣的迴應,“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爲,且會起到良幣驅逐劣幣的作用。”

不可否認二選一具有提升自身競爭力,打擊競爭對手的效果,但對阿里來說這種手段其實與自己存在衝突。

張勇曾說過阿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不會變,但在二選一之下,阿里的生意好做了,商家們的生意卻難做了,畢竟失去全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對任何一個商家而言都不是好事。

阿里之所以會因此被查,其實也不只是因爲收到了舉報,因爲京東在2017年就在北京高院起訴天貓、阿里巴巴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比這更關鍵的在於,在經過近期的一系列時間之後,監管層面對阿里在社會中的影響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阿里這個主體龐大到足以影響到全社會時,它的二選一就不是簡單的市場行爲了。一個鮮明的信號是,在電商之外,也曾傳出過阿里旗下的菜鳥物流要求商家在電子面單上只能在它與拼多多之間選一個,同時菜鳥物流和順豐之間也早就動用過二選一的手段。

 

02

遠去的首富

風波中的馬雲已經許久沒有露面了,但江湖仍有它的消息。螞蟻被約談1個月後,阿里被行政頂格處罰,籌備中的湖畔大學雲南分校也被叫停。就連馬雲的百度百科上,也還掛着亞洲首富的頭銜。

首富的頭銜未必是馬雲想要的,他曾說過歷朝歷代,首富都沒什麼好下場,“槍打出頭鳥。”

其實首富雖然不止馬雲一個,但有好下場的也並非沒有。

說到壟斷、首富頭銜,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都是馬雲和阿里巴巴的前輩,甚至遠勝於後者。

生在美國高速發展時代的洛克菲勒,一生只做了兩件事,進入具有天然壟斷屬性的石油行業,用壟斷賺錢。

從1863年到1882年洛克菲勒完成了在石油行業生存下去的基本功,隨後就在他的律師多德的幫助下提出了“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概念,並在此指導下動用了包括威脅在內的各種手段合併了多家廠商。

據統計,僅在1872年的2月17日到3月28日這短短39天裏,他就一口氣吞掉克利夫蘭26個競爭對手中的22個。同時還創造了48小時內連續買下6家煉油廠的瘋狂記錄。

洛克菲勒能創造瘋狂記錄,固然和他使用的非常規手段有關,同樣也離不開石油行業的糟糕現狀。

由於過度投資,當時美國石油行業內90%的煉油廠都在虧損,整個行業都有崩盤的危險。如果有人在此時說“嗨,老兄,把工廠賣給我吧”,這個人自然會被奉爲座上賓。

洛克菲勒的快、準、狠和毒辣的眼光是相輔相成的,是不是有些熟悉?對於曾經沒人相信的互聯網,馬雲常說的是“因爲相信所以看見”,同時他還忽悠蔡崇信加入了阿里巴巴,說服孫正義爲阿里巴巴送來了6000萬美元救命糧草。這番操作,如果馬雲的眼光與手段有任何一樣拉胯,歷史就會改寫。

在洛克菲勒的操作之下,標準石油公司不僅死裏逃生,還成爲了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當時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被稱爲“石油大王”、“世界首富”。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1911年,標準石油公司被聯邦法院判處解散,被分拆成34個獨立的公司。儘管這些公司仍在繼續着標準石油的傳奇,但已經無法與曾經的“托拉斯”相比。

洛克菲勒本人也在反壟斷浪潮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責,那些被他曾經用非常規手段對待的石油老闆們在媒體商控訴着他的罪行,這讓他的聲望跌到谷底。

洛克菲勒這時候的操作和他兼併這些石油工廠時一樣快、準、狠,且毒辣的眼光。他不僅大搞慈善,還讓很多突出成就刻上了洛克菲勒的烙印。比如洛克菲勒衛生委員會根除了長期危害美國南方的鉤蟲病;資助了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一批日後享譽全球的名校,據統計洛克菲勒在慈善方面投入了約5億5千萬美元。

他本人的風評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觀,以至於成爲了國內成功學、爲人處世的學習榜樣,《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更是一版再版。

 

03

結語

與石油行業相比互聯網行業的歷史雖然較短,但影響力不輸前者,洛克菲勒和馬雲作爲其中的佼佼者被推上風口浪尖也是情理之中。

關鍵在於,不管是洛克菲勒還是馬雲,他們頭上戴的是王冠都早已標好了加碼,想要戴好這頂帽子,就必須付出應有的代價。主動付出時迎來的是鮮花與掌聲,而被動時則剛好相反。

在爛尾的權遊中,爭奪鐵王座的人都付出了或多或少的代價。

RECOMMEND

網易智能有12個不同垂直領域社羣等你來

添加智能菌微信:kaiwu_club

掃碼瞭解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