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工智能「方向選擇、就業」的一些觀察(2021初) - 知乎

前兩天回答了2020 年終於過去了,你所在的領域和行業在 2021 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事情?,分享了一些我對於未來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方向的期待。今天再胡說一些我對於這個領域更宏觀的觀察,供大家參考。和學術界大部分人相比,我和工業界走的比較近。畢竟是搞銷售諮詢出身,離不開市場。所以也算是提供一個不同角度,沒有對錯,不必爭論

首先是當下的研究的風向有兩個轉變。

一個是轉向更軟的部分。此處的“軟”指的是相對於在算法和理論上對模型準確度的死磕,而轉爲更“人文關懷”、“社會道義”的部分。具體來說,越來越多的人去做公平性、透明、隱私等方向,代表着技術融入了更多的社會思考。估計在未來的相當一陣子,這些方向的文章都會越來越多的出現,且門檻適中。從應用的角度來看,估計得等文章再井噴一陣子才能出現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內容。喫飽飯才能幹活,大概是這麼個道理。對於大部分搞研究的人而言就面臨這麼個問題,新興的方向好寫文章,到處都是機會。但你如果畢業了找工作的時候方知市場到底認什麼,可能絕大部分企業不需要過多的人文關懷。也算是給走實用主義的同學們提個醒,想清楚上學的目的是什麼,再決定方向

另一個自然是轉向更硬的方向,當然“硬”也是相對於硬懟模型準確率這種老路子而言。這種轉向的更硬的方向我認爲有幾種。第一種是越來越多的學術界團隊開始生產“工具”和“大規模的benchmark”。舉幾個例子吧,比如在圖挖掘領域常年缺少好的大規模數據和benchmark,於是斯坦福搞了open graph benchmark。同理,生物醫藥+機器學習領域也常年缺席類似的項目,所以哈佛大學又搞了TDC。就2020年一年,我就被邀請參與至少5個類似的項目,因爲我比較擅長機器學習系統的設計。放到以前人們是不喜歡搞這種賣力不討好的東西的,但這兩年人們發現,真正的影響力也可能是底層的工具上對於應屆生或者需要求職的人而言,我覺得能搞一兩個這樣的項目對於碼力和影響力都是提升,可以考慮一下。萬一一不小心搞出一個真正賣座的內容,不僅能發個不錯的文章,還能再GitHub上混不少star,說不定還有公司直接投出橄欖枝。

而另一個更硬的方向就是我在「2020 年終於過去了,你所在的領域和行業在 2021 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事情? 」提到的去做底層的機器學習系統和加速不要搞混,寫工具和做系統其實是兩碼事,側重點差別也很大。前者是把算法實現出來,而做新的系統往往要有算法創新,比如加速、模擬、部署。雖然做系統有工程性的成分,但還是有很大的研究的組成。做系統的週期一般都比較長,雖然不像真正的系統方向需要好幾年出一篇文章,但這個領域基本也得6個月以上才能做個過得去的內容。對於大部分碩士生而言,這個週期就有點危險了。從功利角度來看,找工作的加成不小,成功係數不高。對於科班出身,想要押寶挑戰一下的同學也可以試試。畢竟有很多有趣的問題,比如大規模xxx,模型壓縮,怎麼高效的利用GPU和TPU。做好了的確有海量的應用。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MLSys這個會議上的論文,看看大家都在做什麼

追潮流這個東西可以辯證的看,最重要的就是在追的時候有沒有考慮自己的存在。我舉個簡單例子,雖然機器學習公平性很火,但我本身不是做統計的,也不是對這個主題感興趣,那我硬追就顯得勉強,缺少順滑感。

一定要考慮自身特質和潮流的結合,順勢而爲和追逐潮流雖然聽起來一樣,但實則差之千里。一定不要單純的追潮流,也不要單純由着興趣走。我相信中間還有一條可行之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