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變心,這家公司沒了360億

來源|市界

編輯|林夏淅、李曙光

蘋果產業鏈明星公司歐菲光遇到了大麻煩。

上市10年,歐菲光連續踩中多個技術風口,拿下全球幾大手機巨頭的訂單,逐漸成爲資本市場上一匹濃眉大眼的“大白馬”。

即便是2018年年報出現大額存貨減值,導致全年虧損5.3億元,它依然被資本市場“原諒”,股價持續迴歸。

直到2020年7月,歐菲光被美國列入“黑名單”,一切都開始變了。

蘋果的訂單變得岌岌可危,歐菲光開始褪去身上的“光環”。如今,其股價已從半年前的23.32元降至10.28元(2021年1月29日收盤價),市值蒸發近360億。其中,有百億左右的市值,在1月21日傳出歐菲光出售子公司的消息後,加速蒸發。

如果失去蘋果的青睞,歐菲光又還剩下些什麼?

回顧歐菲光走過的這條“老路”,蘋果產業鏈的公司都應該有所反思。畢竟這360億元的“學費”,實在是天價。

01

歐菲光要失去蘋果了嗎?

2020年7月進入“黑名單”的噩耗傳來後,財聯社報道稱,歐菲光的觸控業務訂單可能將由藍思科技接手,後者的子公司藍思智控早已是蘋果公司觸控一級供應商。

與此同時,藍思科技2020年8月披露的150億元定增方案顯示,有超過1/3的部分將投入長沙3D觸控面板項目,進一步證實了外界的猜測。

2021年1月未完,歐菲光先是傳出不能爲蘋果新產品提供攝像頭,只能爲舊款蘋果手機代工的消息,後又傳出歐菲光旗下爲蘋果供應鏈生產攝像頭模組的華南廠,即將被出售給立訊精密的消息。

1月25日,歐菲光發佈澄清公告,稱其並未與立訊精密簽署或達成任何協議。但是,歐菲光在公告中承認,準備出售包括華南廠(廣州德爾塔)在內的4家子公司。

四家子公司中的廣州德爾塔,是歐菲光旗下核心全資子公司,接近歐菲光的有關人士告訴市界,該公司確實是在爲蘋果公司生產攝像頭模組。另外三家子公司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獲得過南昌和珠海國資委的數億元增資。

▲廣州德爾塔最早爲索尼華南廠,之後在2017年更名爲歐菲影像技術(廣州)有限公司,

2020年11月再次更名爲廣州得爾塔影像技術有限公司

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四家即將出售的子公司,總資產和淨資產的合計數分別爲113.39億元和37.64億元,佔歐菲光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爲27.96%和34.29%。

四家子公司2019年的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爲113.62億元和0.18億元,佔歐菲光收入和淨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爲21.86%和2.18%。

簡單來說,四家子公司雖然爲歐菲光貢獻了接近4成的淨資產和超過2成的收入,但實際上已幾乎不再爲歐菲光創造利潤。

在此之前,被踢出蘋果供應鏈的消息雖然已經發酵了一段時間,但從公開渠道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歐菲光在2020年9月還發布了澄清公告,稱相關媒體的報道有誤,其與美國大客戶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但如果不是被踢出蘋果供應鏈,歐菲光並沒有主動剝離這部分蘋果業務的理由。

由此,公司股價一直在市場的猜測中跌宕起伏,直到1月25日的這份公告出現,之前的各種說法纔算是基本被坐實了。

7月份被美國“拉黑”後的半年時間內,歐菲光的機構投資者數量已經從2020年半年報的323家跌至年末的4家,佔流通股的比例也從42.76%降至0.16%,留下的都是被套牢的散戶。

歐菲光究竟如何落得今天的局面?Wit Display分析師林芝認爲,主要是被美國拉入黑名單帶來的影響。

歐菲光其實一直在對蘋果相關業務持續投入,在其2020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蘋果業務貢獻的收入都在明顯增長。在被美國拉入黑名單的消息之前,雙方的合作都是呈現一派向好的局面。

在2020年11月的策略會議上,歐菲光還曾經表示,已聘請美國律師和蘋果直接溝通,爭取儘早消除進入黑名單帶來的影響。

但之後的事情顯然是,歐菲光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成功。

回看這些年歐菲光的成長軌跡,會發現除了這一直接因素之外,歐菲光相對激進的打法,其實在很久之前就給自己埋下了隱患。

02

“大白馬”成長史

成立於2001年的歐菲光,最早由香港訊啓和深圳智雄電子創辦,以生產光纖通訊精密薄膜元器件起家。

由於公司業務一直沒有起色,原股東邀請蔡榮軍(即歐菲光當前實控人)接手企業,並陸續轉讓了股權,到2004年9月完全退出公司。

沒想到蔡榮軍接手後僅僅兩年,歐菲光就突破了濾光片領域的關鍵鍍膜技術,一躍成爲全球紅外截止濾光片領域最大的生產商,佔據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同時,它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獲得了兩家機構合計2647萬元的投資。

當時歐菲光的主要客戶,已經包括了大力光電、偉創力集團、ST意法半導體等廠商,他們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和蘋果等手機的重要供應商。

在這期間,爲了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業務,歐菲光開始推進觸摸屏及觸控顯示業務(以下簡稱“觸控顯示業務”),並在2010年成功登陸A股,利用當時首發募集的7.2億元投入相關研發。

到2013年,歐菲光頂替了臺灣TPK,成爲全球最大的觸摸屏生產企業。

但到此時,市場上包括歐菲光在內的生產商大多采用的還是分離式觸摸屏。

隨着手機、平板電腦對輕薄程度的愈加青睞。市場上逐漸興起一種內嵌式觸摸屏,但技術只掌握在夏普、索尼和LG幾家公司手中。

技術上的落後,導致歐菲光的觸控顯示業務在2014年達到161.1億元收入後,就基本上不再有明顯的增長。

最終,因爲盈利能力較差,歐菲光在2019年末將安卓手機廠商對應的觸控顯示業務,剝離到上市公司之外。

分析師林芝告訴市界,像京東方這樣擁有顯示屏生產能力的企業,才能夠入局內嵌式觸摸屏業務,歐菲光顯然沒有這方面能力,所以只能做外掛式觸摸屏。

但歐菲光沒有慌,而是早早瞄準了另一片“新天地”——攝像頭模組業務。

由於在光學領域有一定積累,且在下游客戶方面擁有龐大的基礎,歐菲光自2012年進軍攝像頭模組業務後,發展相當迅速。

三年時間,就實現了從“零”到“全球第一”的飛躍,再次將該領域內原有龍頭企業舜宇光學擠下第一的寶座。

2015年,歐菲光的攝像頭模組出貨量達到1.86億顆,2016年出貨量進一步提高,位居全球第一,市場佔有率也超過了10%。

爲了實現攝像頭模組業務的成功,歐菲光進行了兩次重要併購。

先是在2014年,歐菲光以5000萬美元向美國半導體公司Tessera購買其子公司Digital Optics Corporation(以下簡稱“DOC”)的部分資產,主要涉及MEMS成像系統的生產設備、專利許可,以及關於攝像模組的281項專利所有權。

接着在2016年11月,歐菲光花了2.34億美元買下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索尼華南”)100%股權,其中1.39億美元用於替當時債務纏身的索尼還債。

這家索尼華南,原本屬於索尼(中國)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爲微型攝像頭及相關部件的生產和銷售,在行業內有比較高的地位,更是爲歐菲光帶來了蘋果這一大客戶。

但歐菲光顯然並不滿足於此。

通訊行業內,更新迭代纔是常態,歐菲光也早已自2014年開始進入生物識別產品領域,具體應用包括3D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

2014年,歐菲光先是在南昌設立全資子公司——南昌生物識別,很快投資建成了亞洲最大的指紋識別模組工廠。2016年底開始,其指紋識別模組單月出貨量就穩居全球第一。到2019年,傳感器類業務帶來的收入達到110.19億元。

綜合來看,從2015年到2019年,歐菲光最主要的業務從觸控顯示業務過渡到了攝像頭業務,近幾年傳感器業務也在逐步提升所佔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時間,歐菲光的收入從2010年的6.18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519.74億元,增長了84倍,但淨利潤從0.52億元提高到5.16億元,只增長了10倍不到。這可以理解爲以犧牲盈利能力爲代價,實現了快速的擴張。

在這過程中,蘋果對歐菲光的作用在於三方面:

首先是最直接的業務佔比。2020年1-9月,蘋果已經反超華爲,成爲歐菲光第一大客戶,創造營收約103億元,佔歐菲光收入總額的28%,其中包括80億元的光學產品。

其次,進入蘋果供應鏈無疑是對歐菲光的一種品牌背書,在股價上則體現爲一定的溢價。進入蘋果供應鏈不久,歐菲光的收盤價在2017年11月創下25.78元/股的最高紀錄,總市值近700億元。

再次,蘋果給歐菲光帶來的“光環”,甚至可以讓資本市場對歐菲光逐漸暴露的財務問題視而不見——即使2018年年報出現業績變臉、大額虧損,歐菲光的股價仍然在短暫的下跌後迅速回調,兩次回到20元左右的高點。

當蘋果在各個維度變得越來越重要,歐菲光失去蘋果的代價就變得難以承受。

03

蘋果分手費太貴了

根據2019年的年報信息,歐菲光的業務可以大致分成四大塊,分別是攝像頭、觸控顯示、傳感器和智能汽車。

其中佔比最大的攝像頭業務雖然失去了蘋果訂單,但歐菲光仍然有包括華爲、小米、OPPO、vivo在內的衆多國產安卓手機廠商作爲大客戶。失去蘋果後,這部分業務的折扣在三成左右。

▲歐菲光華爲供應鏈通信組模生產線

而觸控顯示業務方面,非蘋果的觸控顯示業務已經在2019年末被剝離出報表。根據最新消息,歸屬蘋果的觸控顯示訂單,也已經被藍思科技拿下,那麼觸控顯示業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除非歐菲光又將安卓觸控顯示業務併入報表。

傳感器業務方面,歐菲光此前已經在爲蘋果提供3D人臉識別產品,這部分業務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總體而言,扣除蘋果訂單和出表的觸控顯示業務,歐菲光還剩下針對安卓客戶的攝像頭模組業務及傳感器業務,以及仍處於萌芽中的智能汽車業務。

市界分析半年報數據發現,歐菲光的安卓攝像模組業務、光學鏡頭業務收入幾乎與上期持平,指紋識別和智能汽車業務收入分別同比減少25.7%和35.14%。

也就是說,2020年上半年刨去蘋果訂單之後,歐菲光的整體情況將呈現明顯下滑。

所以,如果歐菲光和蘋果“分手”成爲定局,歐菲光雖然不是一無所有,但一定元氣大傷。

更嚴重的是,如果再細看財務報表,會發現蘋果帶來的“後遺症”還遠不止如此。

先看最直觀的資金壓力。

2020年9月末歐菲光可用貨幣資金只有20.77億元,但一年內到期的帶息債務有92.5億元,兩者之間的缺口高達71.73億元。

雖然這一缺口較2019年末有所收窄,但歐菲光失去了蘋果這一大客戶後,現金流方面的壓力必然有所加大,償債壓力也可能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這或許是其近期決定出售四家子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看歐菲光近幾年的盈利能力。

2017年是歐菲光進入蘋果供應鏈的第一年,這一年開始,歐菲光的固定資產從2016年末的50.19億元快速增長至2018年末的122.65億元,其中大部分都是折舊年限更短的機器設備和電子設備,每年計提的折舊金額,也從2017年開始超過淨利潤總額。

這很可能是歐菲光此次出售四家子公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短期內無法找到新客戶承接如此龐大的生產訂單,而空置的生產線將產生難以承受的折舊金額,極大吞噬上市公司的利潤。

與此同時,爲了應對擴張而與日俱增的債務,也給歐菲光帶來了沉重的利息負擔。

2018年和2019年,其利息支出分別以5.52億元和9.13億元的水平大幅超過淨利潤,2020年上半年仍維持在3.93億元的較高水平。

綜合影響下,歐菲光在成爲蘋果供應商之後,毛利率和淨利率並沒有得到改善,反而進一步下滑,2020年前三季度的淨利率僅剩2.23%,這還未考慮年末可能出現的各種減值損失。

最後,市界曾在《暴雷前的危險信號》中分析過,歐菲光有可能存在過量生產以調節毛利率的情況,雖然2018年和2019年已經分別計提了15.6億元和3.05億元的存貨跌價損失,但截至2020年9月末,賬面存貨餘額仍高達62.54億元。

在蘋果業務逐漸成爲過去式後,相應的存貨可能需要再計提減值,考慮到產品過時和過量生產帶來的影響,繼2018年之後,2020年大額存貨跌價是否將再次出現,還是個未知數。

無論是大額折舊、利息支出還是存貨跌價,這些財務上的壓力,原本都要基於蘋果持續的訂單予以平復。

假如蘋果“一走了之”,歐菲光就只能依靠安卓客戶帶來的利潤填補這個窟窿,顯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在衆多負面指標的背後,大股東的減持更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Wind數據顯示,歐菲光的大股東在2018年7月之後,就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增持。相反,在歐菲光被拉入美國黑名單的前1個月內,前兩大股東“精準”地進行了一波減持操作,累計套現達8.42億元。

發展至今,歐菲光遇到蘋果的2017年,可以視爲一個分水嶺。

這之前,歐菲光依次踩中了紅外截止濾光片、觸控顯示、攝像頭和指紋識別幾個重要風口,依託自己積累的客戶基礎,同時採取併購的方式整合資源、加強實力,纔有了一定的成績。

這之後,在蘋果業務的高毛利的誘惑和品牌背書下,歐菲光步入了過度擴張的道路——依託一次又一次的募資和借款進行擴張,最終債臺高築,利潤微薄。

面對擴張時期留下的“一地雞毛”,歐菲光顯然很難在短時間內釋懷和消化。

RECOMMEND

網易智能有12個不同垂直領域社羣等你來

添加智能菌微信:kaiwu_club

掃碼瞭解更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